第26章 那晚他撕了献宝的竹简
第26章 那晚他撕了献宝的竹简 (第2/2页)顾昭接过纸页,墨迹未干的“古法今用“四个字在月光下泛着暖光。
他展开纸页的手顿了顿,听见赵五郎在旁边惊叹:“这法子......和老医典里的记载......“军帐里的牛油烛芯“噼啪“爆了个火星,顾昭指尖抚过《新医法》上“苏筱筱编撰“五个字,墨迹还带着刚传过来的潮气。
赵五郎凑过来的脖颈在烛火下泛着红:“将军您瞧!
这煮剪刀的法子,和老医典里'沸汤沃器'的图注分毫不差!
原来咱们祖上就有这智慧!“
“不是祖上,是她。“顾昭的拇指停在“编撰“二字上,声音轻得像怕惊散了烛火,“她不是赐法,是唤醒。“他想起今早王婆子举着酒精棉片满街跑的样子——老产婆扯着嗓子喊“苏姑娘教的神草布“,可那棉片上分明写着“75%医用酒精“,是她一笔一划抄在纸上传过来的。
帐外突然响起拖沓的脚步声。
孙秀才捧着半卷竹简跨进来时,广袖扫过案角的陶碗,溅出半滴冷透的粟米汤。“将军!“他鬓角的碎发沾着夜露,眼底泛着亢奋的红,“这是在下整理的神明恩赐录——神血落壁、净器活婴、凿井灌田......若呈给朝廷,雁门的功德、将军的英名,还有......“他喉结动了动,“在下的微末功劳,都能刻进史书!“
顾昭接过竹简的瞬间,指尖被竹片的毛刺扎得生疼。
竹简第一简上,“孙文远呈“四个字写得方方正正,墨迹里浸着压不住的雀跃。
再往下翻,“神血“二字刺得他眼疼——苏筱筱为了传十斤盐,在壁画前昏过去三次;“净器“那页画着酒精棉片的形状,可他分明记得她传药时手背上的红痕,像被火燎过的花瓣。
“撕了。“顾昭的声音冷得像雁门关外的风。
孙秀才的脸“刷“地白了:“将军!这是......“
“撕。“顾昭把竹简拍在案上,玄甲在烛火下泛着冷光,“神明之恩,不在竹片上。“他抓起竹简最末一简,指节捏得发白,“在百姓碗里的热粥里,在活下来的婴孩哭声里,在王婆子煮了三沸的剪刀上。“
竹片断裂的脆响惊得帐外守夜的士兵踮脚张望。
孙秀才跪下来去捡碎简,指甲刮过裂开的竹纹,突然摸到一片带字的残片——“若呈予朝廷,孙文远或可入太史令“,是他今早写的,墨迹还没干透。
“想光耀门楣?“顾昭的靴子停在他眼前,“去帮王婆子教新手接生婆煮剪刀,去给沈老汉家的病娃送药,去数清楚这个月活下来的百姓有几个。“玄甲蹭过他额头的碎发,“功劳,是活人给的。“
老院的灯泡在头顶忽明忽暗。
苏筱筱刚把《新医法》装进防水布袋,壁画上突然渗出一片湿痕,顾昭的字迹像被雨水泡开的墨:“勿传孙。“
她的手指在布袋上顿住。
孙秀才?
那个总在供桌前抄她传的法子、眼睛亮得像要烧起来的孙文远?
“哐当“一声,她把布袋倒进装麦种的铁皮箱。
指尖沾了点麦芒的刺痒,突然福至心灵——把医法拆成单页,夹在农具保养指南里,再裹上防潮的油纸。
她提笔在封皮上写“铁犁防锈要诀“,墨水滴在“诀“字上,晕开个小团,像古代人写的“活“。
“想拿我去换功名?“她对着壁画冷笑,把箱子推到墙根,“我偏要让知识长进土里,长进铁犁的刃上,谁也抢不走。“
子夜的风裹着槐花香钻进窗缝时,苏筱筱趴在壁画前打盹。
忽然,指尖传来一阵陌生的触感——凉丝丝的金属,带着点铁锈味,接着是软乎乎的棉片擦过皮肤的摩擦感。
她猛地直起腰,额头撞在墙皮上:“王婆子!“
壁画上的墨痕微微发亮,像有人在另一端轻轻应了声。
她想起白天传递的酒精棉片,原来当知识被真正使用时,共感会变得这么清晰!
她贴着墙小声说:“顾昭,你撕竹简的样子,真像护食的小狼。“
墨迹突然流动起来,顾昭的字迹歪歪扭扭爬满墙面:“护的不是知识,是你。“
雁门的星空下,顾昭摸着壁画上还未干透的字,掌心的温度透过墙纹传到千里外。
孙秀才抱着半筐碎简蹲在帐外,听见里面传来低笑——是他从未听过的、带着暖意的笑。
“将军?“赵五郎的声音从帐后传来,“吴婶说小禾烧退了,可哭得气都喘不上来......“
顾昭的笑僵在脸上,大步往民区走。
夜风卷着碎简上的字掠过他脚边,“活婴“二字打着旋儿,飘向王婆子家亮着灯的窗户。
老院里,苏筱筱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忽然听见壁画里传来细细的、带着哭腔的抽噎。
她凑近了听,那声音像被风吹散的线头,时断时续,却格外清晰——是婴儿的啼哭。
“小禾?“她对着墙轻声喊,指尖轻轻碰了碰壁画上“活“字的墨痕。
千里外的土炕上,吴婶拍着小禾的背轻哄:“不哭不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