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古诗卷轴引风波(三)
第六十二章古诗卷轴引风波(三) (第1/2页)林夏跟着沈砚穿过姑苏城的街巷,青石板路在脚下延伸,两侧白墙黛瓦的民居间,不时有藤蔓从墙头垂落,沾着晨露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着微光。空气中飘着早点铺子传来的桂花糕香气,混着茶馆里飘出的龙井茶香,让这江南小城多了几分烟火气。
“再过两条街,就是狮子林了,苏老先生的住处就在狮子林西侧的巷子里。”沈砚走在前面,脚步不急不缓,目光却时不时扫过身后的街巷,显然还在留意是否有跟踪者。
林夏紧了紧怀中的木匣,指尖触到紫檀木温润的纹理,心中既期待又紧张。期待的是终于能见到外祖父口中的故人,完成遗愿;紧张的是不知接下来还会遇到什么变故,毕竟昨日烟雨楼的刀疤脸一行人,绝不会轻易放弃。
转过一个街角,眼前突然出现一片苍翠的竹林,竹林深处隐约可见假山堆叠的轮廓——正是姑苏有名的狮子林。沿着竹林旁的石板路往前走,很快便看到一座古朴的宅院,院门是竹编的,上面挂着一块褪色的木牌,写着“苏府”二字。
沈砚上前轻轻叩了叩竹门,不多时,门内传来一阵缓慢的脚步声,随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打开了门。老者身着素色长衫,面容清瘦,虽脸上布满皱纹,却眼神明亮,透着一股学者的儒雅之气。
“沈贤侄,今日怎么有空过来了?”老者看到沈砚,眼中露出几分笑意,语气温和地问道。
“苏老先生,晚辈今日来,是为您引荐一位故人之后。”沈砚侧身让开,将林夏带到老者面前,“这位是林夏姑娘,她外祖父正是您当年的旧友,此次前来,是有一件重要的东西要交给您。”
苏老先生闻言,目光落在林夏身上,仔细打量了片刻,随即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你是……林文渊兄的孙女?”
林夏心中一震,外祖父的名字正是林文渊,她连忙点头,恭敬地说道:“晚辈林夏,见过苏老先生。外祖父临终前,特意嘱咐我将一件东西交给您,说这东西关乎一段往事。”
苏老先生叹了口气,眼中露出几分怀念之色:“文渊兄……没想到他竟走在了我前面。快,快进屋说。”
跟着苏老先生走进院内,院子不大,却收拾得十分雅致。院中种着几株梅花,虽未到开花时节,枝头却已冒出点点花苞。墙角放着一张石桌,桌上摆着一套茶具,旁边还有一个石碾,看来老先生平日里常有煮茶研墨的雅兴。
进了正屋,屋内陈设简单却古朴,书架上摆满了古籍,墙上挂着几幅字画,其中一幅竟是外祖父的手笔。林夏看着那幅字画,眼眶微微发热,仿佛又看到了外祖父伏案挥毫的身影。
“林姑娘,你外祖父让你带来的东西,可是那卷古诗卷轴?”苏老先生坐下后,开门见山地问道,眼中带着几分急切。
林夏点点头,小心翼翼地打开怀中的木匣,将那卷古诗卷轴取了出来,双手递到苏老先生面前:“正是此物,外祖父说,只有您知道这卷轴背后的秘密。”
苏老先生接过卷轴,手指轻轻抚摸着卷轴的边缘,动作轻柔,仿佛在触碰一件稀世珍宝。他缓缓展开卷轴,目光落在那些娟秀的小楷上,看着看着,眼中竟泛起了泪光。
“没想到,我有生之年还能再见到这卷《烟雨诗稿》。”苏老先生声音有些哽咽,“这卷诗稿,是当年我和你外祖父,还有几位故友一起创作的,每一首诗都记录着我们年轻时在姑苏的往事。后来时局动荡,诗稿几经辗转,落到了你外祖父手中,他竟一直好好珍藏着。”
林夏愣住了,她原以为这卷轴只是外祖父收藏的一件普通古物,没想到竟藏着这样一段往事。可既然只是记录往事的诗稿,为何会引来那么多人的觊觎?
似乎看穿了林夏的疑惑,苏老先生叹了口气,继续说道:“你以为,那些人觊觎的只是这卷诗稿吗?他们真正想要的,是诗稿中隐藏的另一个秘密——当年我们几人在姑苏隐居时,曾意外发现了一批前朝遗留的文物,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将文物的藏匿地点,用诗句的形式隐晦地记录在了这卷诗稿中。这件事,除了我们几个当事人,本无人知晓,可不知为何,最近竟被外人得知了消息。”
林夏心中恍然大悟,原来那些人抢夺卷轴,是为了寻找前朝文物的藏匿地点。她想起在临安到姑苏的路上遇到的几次袭击,还有昨日烟雨楼刀疤脸一行人的逼迫,心中不禁一阵后怕——若是卷轴落入那些人手中,后果不堪设想。
“苏老先生,那批文物现在还安全吗?”林夏担忧地问道。
苏老先生摇了摇头,神色凝重:“不好说。最近姑苏城里来了不少陌生面孔,行踪诡秘,我怀疑他们就是冲着这批文物来的。而且,据我所知,当年知晓此事的几位故友中,已有两人遭到了不明人士的袭击,下落不明。”
林夏心中一紧,看来这场因卷轴而起的风波,比她想象的还要严重。不仅关乎卷轴本身,更牵扯到多条人命和一批珍贵文物。
“那我们现在该怎么办?总不能眼睁睁看着那些人找到文物,伤害更多的人吧?”林夏急切地问道,她虽然只是一个普通女子,但也明白保护文物、阻止恶人作恶的重要性。
沈砚此时开口说道:“苏老先生,林姑娘,依我之见,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先破译诗稿中的线索,找到文物的藏匿地点,将文物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否则,一旦被那些人抢先一步,后果不堪设想。”
苏老先生点点头,赞同地说道:“沈贤侄说得有道理。只是这诗稿中的线索十分隐晦,当年我们几人也是费了不少心思才设计出来的,想要破译,恐怕需要些时间。而且,为了避免引人注目,我们不能在府中明目张胆地研究诗稿,必须找一个隐蔽的地方。”
林夏想了想,说道:“苏老先生,沈公子,不如去沈公子的墨砚斋?那里环境清幽,而且昨日沈公子也说过,平时很少有人去,相对安全。”
沈砚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林姑娘说得是,墨砚斋确实是个合适的地方。只是接下来,我们要格外小心,那些人肯定还在四处寻找林姑娘和卷轴的下落,我们的行踪绝不能暴露。”
三人商议妥当后,苏老先生简单收拾了一些生活用品和研究诗稿需要的工具,便跟着林夏和沈砚离开了苏府。为了避开可能的跟踪者,他们没有走大路,而是绕着小巷子往墨砚斋的方向走。
一路上,林夏始终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环境,沈砚则走在最外侧,将她和苏老先生护在中间。好在一路上还算顺利,没有遇到可疑人员,不多时,他们便回到了墨砚斋。
墨砚斋的院子里,墨儿正在打扫庭院,看到三人回来,连忙迎了上来:“公子,你们回来了。这位是?”
“这是苏老先生,是我的长辈,接下来要在咱们这里住一段时间,你多照顾着点。”沈砚吩咐道。
墨儿连忙点头:“是,公子,我知道了。”
沈砚将苏老先生带到客厅旁的一间厢房,这里原本是他用来读书作画的地方,书架上摆满了书籍,桌上还放着笔墨纸砚,正好适合研究诗稿。
“苏老先生,您先在这里歇息片刻,我让墨儿准备些茶水点心,咱们稍后再研究诗稿。”沈砚说道。
苏老先生点点头,走到书架前,随手拿起一本书翻看起来,眼神中带着几分对书籍的喜爱。林夏则将装有卷轴的木匣放在桌上,心中稍定——至少现在,卷轴和苏老先生都暂时安全了。
不多时,墨儿端着茶水和点心走了进来,一一摆放在桌上。沈砚给苏老先生和林夏各倒了一杯茶,说道:“苏老先生,林姑娘,咱们现在开始吧?”
苏老先生放下手中的书,走到桌前坐下,将卷轴重新展开,铺在桌上。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卷轴上,那些娟秀的字迹仿佛活了过来,诉说着尘封的往事。
“你们看这第一首诗,‘烟雨濛濛笼画桥,兰舟轻泛水迢迢。亭台倒影随波动,何处笙歌伴寂寥。’”苏老先生指着诗稿上的第一首诗,缓缓说道,“这首诗写的是姑苏的烟雨楼,当年我们几人常去那里聚会,诗中的‘画桥’‘兰舟’‘亭台’,都是烟雨楼附近的景致。但其中‘何处笙歌伴寂寥’这句,看似写景,实则暗藏线索——‘笙歌’谐音‘笙阁’,指的是烟雨楼内的一座阁楼,而‘寂寥’则暗示阁楼的位置较为偏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