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北狄出使求放过(一)
第七十九章北狄出使求放过(一) (第2/2页)第五章朝堂暗博弈
接下来的十天里,阿古拉一边派人快马加鞭赶回北狄,向可汗汇报大乾皇帝的条件,一边在长安城内四处奔走,试图寻找能帮助北狄的人。他首先想到的是礼部侍郎王敬,王敬为人温和,对北狄的处境也颇为同情。
阿古拉特意备了一份厚礼,前往王敬的府邸拜访。王敬见到阿古拉,连忙请他入座,笑着说:“使者不必多礼,有什么事尽管直说。”阿古拉叹了口气,说道:“王大人,陛下提出的条件太过苛刻,割让金矿开采权,还要派王子入质,这让我们可汗很难接受。还请大人能在陛下面前美言几句,放宽一些条件。”
王敬端起茶杯,轻轻喝了一口,说道:“使者的心情,本官能够理解。只是陛下心意已决,本官人微言轻,恐怕难以改变陛下的想法。不过,本官倒是可以给使者指一条路。丞相李斯大人深受陛下信任,如果能得到李大人的支持,或许事情还有转机。”
阿古拉闻言,心中一动。他早就听说过李斯的大名,李斯是大乾的开国功臣,历经三朝,深得皇帝的信任。阿古拉连忙问道:“不知王大人能否帮我引荐一下李丞相?”王敬沉吟片刻,说道:“李丞相为人正直,不喜欢私下结交外臣。不过,再过两天,李丞相要在府中举办一场诗会,邀请了朝中的文武百官和文人雅士。使者若是有兴趣,可以一同前往,或许能有机会见到李丞相。”
两天后,阿古拉按照王敬的指点,来到了李斯的府邸。诗会上,文人雅士们吟诗作对,气氛十分热烈。阿古拉虽然不懂大乾的诗词,但他还是恭敬地站在一旁,仔细观察着李斯的言行举止。李斯年约六十,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言谈举止间透着一股沉稳与睿智。
趁着诗会间隙,阿古拉走到李斯面前,拱手道:“北狄使者阿古拉,拜见李丞相。久闻丞相大名,今日得见,实乃三生有幸。”李斯打量了阿古拉一眼,笑着说:“使者不必多礼。听闻使者此次前来,是为了北狄与大乾的和谈之事?”阿古拉点了点头,说道:“正是。陛下提出的条件,我族可汗难以接受。还请丞相能在陛下面前说句公道话,让陛下放宽条件,促成两国和谈。”
李斯闻言,沉默了片刻,说道:“使者,陛下提出这样的条件,也是为了大乾的安危。北狄向来反复无常,若是没有足够的保障,一旦和谈成功,北狄再次背叛,大乾将陷入被动。不过,朕也知道,割让金矿开采权和派王子入质,确实让北狄难以接受。这样吧,本官可以在陛下面前提议,将金矿的开采权改为两国共同开采,所得利润平分。至于派王子入质,可以改为派一名贵族子弟入长安学习,为期三年。这样既保证了大乾的利益,也给了北狄足够的尊严,你觉得如何?”
阿古拉闻言,心中大喜。他知道,李斯提出的这个方案,已经是大大放宽了条件。他连忙对着李斯深深鞠了一躬,说道:“多谢丞相!若是能促成此事,北狄上下必将感激丞相的大恩大德。”李斯笑着说:“使者不必客气。本官只是希望两国能够和平相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就在阿古拉在长安为和谈之事奔走时,北狄王庭内,可汗巴图尔正焦急地等待着消息。当阿古拉派来的人将大乾皇帝的条件和李斯提出的修改方案汇报给巴图尔后,巴图尔立刻召集了部落的贵族们商议。
贵族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贵族认为,大乾皇帝的条件太过苛刻,坚决不能接受,宁愿继续与大乾作战,也不能丧失北狄的尊严;有的贵族则认为,北狄已经无力再与大乾抗衡,若是继续战争,只会让部落走向灭亡,应该接受李斯提出的修改方案,尽快促成和谈。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巴图尔看着眼前争论的贵族们,心中也十分纠结。他知道,接受修改方案,虽然能够保住北狄的大部分利益,但还是要做出一定的让步;而拒绝修改方案,继续战争,北狄很可能会面临灭顶之灾。
就在这时,部落的老族长站了出来。老族长已经年过八旬,头发和胡须都已花白,但眼神却十分清明。“可汗,各位贵族,”老族长缓缓说道,“我北狄世代生活在这片草原上,靠放牧为生。战争只会让我们失去更多的牛羊和土地,让我们的子民流离失所。如今,大乾愿意做出让步,我们为何不能也做出一些让步呢?两国共同开采金矿,既能获得利润,也能增进两国的交流;派贵族子弟入长安学习,也能让他们学到大乾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对我们北狄的发展也是有利的。我认为,我们应该接受李斯丞相提出的修改方案,与大乾达成和谈。”
老族长的话,让在场的贵族们都沉默了下来。他们知道,老族长说得有道理。巴图尔也终于下定了决心,他站起身,语气坚定地说:“老族长说得对。为了北狄的未来,为了子民的安危,我们愿意接受李斯丞相提出的修改方案。来人,立刻给阿古拉回信,让他按照修改方案,与大乾皇帝商议和谈的具体事宜。”
十天的期限很快就到了。在太和殿内,阿古拉将北狄可汗同意修改方案的消息汇报给了赵恒。赵恒闻言,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说道:“很好。既然北狄有诚意求和,朕也愿意给北狄一个机会。王敬,你立刻起草和谈条约,让阿古拉使者过目。若是没有异议,朕便下令停止对北狄的进攻,两国正式缔结和平条约。”
王敬连忙领命,很快就起草好了和谈条约。条约内容如下:一、北狄割让东部草场的三分之一给大乾;二、北狄与大乾共同开采北狄境内的金矿,所得利润双方平分;三、北狄派一名贵族子弟入长安学习,为期三年;四、两国永结秦晋之好,互不侵犯,如有外敌入侵,双方应互相支援;五、北狄每年向大乾上供牛羊一千头、马匹两百匹,为期十年。
阿古拉仔细阅读了条约,确认没有问题后,对着赵恒拱手道:“陛下,这份条约公平合理,臣代表北狄可汗,同意签署这份和平条约。”赵恒点了点头,说道:“好。朕宣布,即日起,大乾与北狄正式停止战争,缔结和平条约。希望两国能够遵守条约,世代友好,共同发展。”
文武百官闻言,纷纷跪地叩拜,高呼:“陛下圣明!”阿古拉也跟着跪地叩拜,心中激动不已。他知道,这份和平条约的签订,不仅让北狄的子民摆脱了战争的苦难,也为两国的未来带来了希望。
签订条约后,赵恒在皇宫内举办了盛大的宴会,宴请阿古拉一行人以及朝中的文武百官。宴会上,歌舞升平,欢声笑语不断。阿古拉端着酒杯,走到赵恒面前,恭敬地说:“陛下,臣代表北狄可汗,敬陛下一杯。感谢陛下的仁慈,给了北狄一个和平发展的机会。”赵恒笑着说:“使者不必客气。两国和平相处,才是长久之计。希望你回到北狄后,能向可汗转达朕的心意,让两国的友好关系能够一直延续下去。”
宴会结束后,阿古拉一行人便准备启程返回北狄。离开长安的那天,王敬和李忠亲自前来送行。王敬握着阿古拉的手,说道:“使者一路保重。希望下次再见时,我们能看到两国百姓安居乐业,一片繁荣景象。”阿古拉点了点头,说道:“一定会的。多谢王大人和李大人的帮助,我会永远记住你们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