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煎熬与破釜沉舟的清醒
无声的煎熬与破釜沉舟的清醒 (第2/2页)终于,那道沉默的背影动了一下。林宇极其缓慢地转过身,动作沉重却坚定,没有丝毫犹豫。窗外的残光落在他脸上,没有预想中的颓唐或暴怒,只有一种被残酷现实反复捶打、淬炼出的冷硬与坚毅。他眼中那曾经翻涌的无奈与痛楚,此刻已沉淀了下去,化作一种冰封湖面般的深邃与清醒指尖刚才顿在清军堡垒模型上时,西南根据地的记忆突然清晰起来:那时也是缺粮少药,清军从四川、贵州两路夹击,好几次都快打到遵义了。可他们没有硬拼,而是靠着屯田种粮、修缮工坊、训练新兵,硬生生站稳了脚跟,还一点点收复了失地。“现在的湖广…不就是当年的西南吗?”这个念头像一道光,驱散了心中的阴霾。他猛地意识到,眼前的“退”不是真的退,而是为了更好地“进”。如果现在硬拼,不仅渡不了江,连荆州、岳州这些刚收复的地盘都会丢,到时候真的成了无家可归的溃兵。可要是先稳住南岸,把湖广变成粮仓,造出足够的火器,再训练出能和清军水师抗衡的船队…总有一天,他们能带着充足的粮草、精良的武器,堂堂正正地渡过长江!
他深吸一口气,那气息仿佛带着铁锈与硝烟的味道,将胸中翻腾的郁结、不甘与无奈尽数压下。他想起自己是统帅,不是逞匹夫之勇的将领,十万将士的性命、湖广百姓的安危,都系在他的决策上。不能被情绪左右,不能只看眼前的胜负,要为长远的复兴大计考虑。“停止渡江,构筑防线,建水师,兴湖广…”在心里反复默念着这几个方向,每念一遍,决心就更坚定一分。之前的犹豫和痛苦渐渐沉淀下去,取而代之的是冷静的清醒——他知道这个决定会让很多人不解,甚至会有人说他怯懦,但他不在乎。他要的不是一时的虚名,而是真正能让大明复兴的未来。
他步履沉稳地走到巨大的案前,目光扫过陈墨疲惫的脸、叶梦珠严峻的眼,最后落在案头那堆积如山的文书上。然后,他伸出手,拿起一支代表军令的朱笔,朱笔的笔尖鲜红,如同凝固的鲜血。他的声音低沉,却如同重锤敲击在每个人的心上,带着不容置疑、斩钉截铁的力量:“传令曾英:”
“一、即刻停止一切渡江攻势!无论将士们求战意愿多强烈,都必须停止!保存实力,严禁浪战,每一名士兵的性命,都比一次冲动的进攻更重要!”
“二、所部主力,依托荆州、岳州、武昌南岸等沿江要冲,构筑纵深、坚固的防御阵线!深挖壕堑,壕堑内可设置尖刺;广设鹿砦拒马,阻碍清军进攻;同时筑垒建炮台,将仅存的火炮布置在关键位置!各据点之间烽燧相连,昼夜警戒,确保防线万无一失!”
“三、全力肃清南岸残敌,稳固地方秩序!派遣士兵协助地方恢复生产,抚慰流民,给百姓分发粮食种子,让他们能活下去!只有根基稳固,我们才能有后续的力量!”
“四、火速组建内河水营!征集、征用一切可用的船只,无论是民船还是渔船;招募沿江经验丰富的渔民、船夫,加以严格操练,让他们成为水师的中坚力量!内河水营建成后,沿江巡弋,严防清虏水师侵扰,同时护卫粮道——粮道虽艰难,亦不可弃!这是江防的命脉,更是我军的命脉!”
命令掷地有声,字字千钧。指挥室内一片寂静,只有林宇低沉的回音在石壁间碰撞、回荡。这命令,是壮士断腕的无奈——放弃唾手可得的北伐机会,暂时止步长江南岸;更是绝境求生的清醒——在粮尽兵疲、军工匮乏的情况下,保存实力,稳固根基,才是唯一的生路。
林宇的目光再次投向那巨大的沙盘。这一次,他的手指不再流连于那道冰冷的蓝色天堑,而是重重地、带着千钧之力,点在了长江以南那片广袤的、刚刚浴血收复的土地上——荆州、岳州、常德、澧州…每一个地名被点到,他的眼神都会坚定一分,那些地方,是无数将士用鲜血换来的,绝不能轻易放弃。他在心里对那些牺牲的弟兄说:“对不起,今天不能为你们报仇,但请相信,总有一天,我会带着大军渡过长江,完成你们未竟的心愿。”
他深吸一口气,那气息仿佛带着铁锈与硝烟的味道,将胸中翻腾的郁结、不甘与无奈尽数压下。再开口时,声音中已透出一种超越当前困境的、更深沉也更坚定的谋划,如同在绝望的废墟上投下一颗希望的种子:“暂时的止步,非是败退!乃是…铸犁为剑,深根固本!我们要在这片土地上,种出粮食,造出武器,训练出更精锐的士兵,让湖广成为我们日后北伐的粮仓与兵源地!”
“传令下去,明日辰时,召集陈墨、叶梦珠、吴明远及各司主事…”林宇的目光扫过众人,眼神中充满了坚定与信任,仿佛要将这份决心传递给每一个人。最终,他的目光定格在沙盘上那片被点亮的南方疆土,一字一句,清晰无比,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议屯田、民政、工坊——兴湖广之事!我们要让湖广,成为大明复兴的基石!”
话音落下时,窗外的夕阳恰好落下最后一缕余晖,指挥室内的烛火被亲兵点亮,跳动的火光映在林宇的脸上,也映在每个人的眼中,那火光里,不再有绝望,而是燃起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