兑票连环
兑票连环 (第1/2页)成都川南钱庄的密室藏在主宅后院的假山之下,假山表面爬满了青藤,唯有石壁上一块半尺见方的“松鹤图”石雕透着异样——石雕边缘与石壁的接缝处几乎看不见,需用特制的铜钥匙嵌入鹤嘴凹槽,顺时针转动三圈,才能听见“咔嗒”一声轻响,石壁才会缓缓向内凹陷,露出仅容一人通过的暗门。门轴上涂着经年的桐油,转动时只发出极轻的“吱呀”声,像是怕惊扰了巷外的喧嚣。
踏入密室,一股潮湿的凉意扑面而来,混杂着桑皮纸的霉味与墨锭的焦香——那是常年不见天日的沉郁,连指尖触到青石墙壁时,都能摸到细密的水珠,像是这密室本身也在暗藏心事。密室不大,约丈许见方,四壁由青石砌成,石缝间填着糯米灰浆,严丝合缝到连蚂蚁都难钻进去。顶部开着一扇三尺见方的天窗,正午的阳光透过天窗,在幽暗的空间里投下一道细长的光柱,光柱中漂浮的尘埃如同细碎的金屑,缓缓舞动,却不敢靠近墙角那只上锁的紫檀木暗柜——那里藏着川南钱庄的银库账簿,也藏着陈墨此行的全部底气。
石质的桌面上铺着一层厚重的黑色绒布,绒布边缘绣着暗金色的缠枝莲纹样,针脚细密得像是用头发丝缝成的,布面平整得没有一丝褶皱,几叠桑皮纸制成的票券整齐地摆放在绒布中央。票券边缘泛着淡淡的米黄色光泽,在微光中如同沉睡的珍宝,却又透着一股无形的压力——每一张票券的背后,都是川东新军撬动清廷金融的野心。
陈墨身着一身深蓝色绸缎长衫,长衫的领口、袖口都缝着细细的银线,在光线下泛着不易察觉的光泽——这是川南钱庄高级管事的制式服饰,却比寻常管事的料子厚了半寸,因为他左臂上还留着去年与清廷探子厮杀时的伤疤,厚布能遮住伤疤的凸起,也能遮住那段不愿多提的过往。他袖口收紧,露出手腕上一枚羊脂白玉扳指,扳指上雕着简洁的回纹,是林宇去年在成都大捷后特意赏赐的。当时林宇拍着他的肩膀说:“陈墨,这扳指你戴着,既是信你,也是让你记住——咱们要的不是一时的胜仗,是天下百姓的安稳。”此刻,陈墨正站在桌旁,右手指尖轻轻拂过绒布上的票券,动作轻柔得仿佛在触碰易碎的瓷器,实则是在确认票券边缘的暗纹——那是用林宇亲授的方法压制的,只要指尖能摸到细微的凸起,就证明这些票券没有被掉包。他左手自然垂在身侧,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长衫下摆的褶皱,目光却警惕地扫过密室入口,确认石壁已严丝合缝,没有一丝光亮泄露后,才缓缓转身,看向坐在对面梨花木椅上的乔致庸。
乔致庸穿着一身深灰色布袍,布袍的质料是江南产的上等棉麻,摸起来柔软却挺括,只是刻意做了旧处理,领口处甚至还缝着一块不起眼的补丁——那是他故意找缝补匠缝的,为的就是在清廷官员面前装出“薄利经营”的模样。他腰间系着一根黑色丝绦,丝绦中央坠着一块翡翠腰带扣,翡翠呈浓郁的祖母绿色,质地通透,在微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这是乔家祖传的物件,当年他父亲临终前,将这腰带扣按在他掌心说:“致庸,乔家的生意能传三百年,靠的不是银子多,是懂进退、知风险。”此刻,这腰带扣被他藏在布袍内,只露出一小截,像是在提醒自己“财不外露”,也像是在掩盖内心的不安。
他端着一杯早已凉透的雨前龙井,茶杯是普通的青花瓷,杯沿却有一道细微的裂痕——那是十年前他在张家口商战中,被清廷盐铁司的人砸裂的。当时对方指着他的鼻子说:“乔致庸,你以为晋商能通天?朝廷要你赚,你才能赚;朝廷要你亏,你连饭都吃不上。”此刻,他没有喝茶,只是用指腹反复摩挲着杯沿的裂痕,动作越来越快,连指节都微微泛白。他眼神锐利得如同鹰隼,一边打量着密室里的一切,一边在心中盘算:这密室选址隐秘到离谱,桌上的绒布是江南织造局的贡品,连茶杯里的茶叶都是去年的雨前龙井——川南钱庄的实力,恐怕比他预想的还要雄厚,可越是雄厚,就越要警惕“树大招风”的风险。
“乔东主,一路从太原赶来,辛苦了。”陈墨打破了密室的寂静,声音压得极低,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底气,每个字都清晰地落在乔致庸耳中。他刻意放缓了语速,因为他知道,乔致庸这样的老商人,最忌讳“急功近利”。他说着,从绒布上拿起三张叠得整齐的票券,指尖捏着票券的边缘——那里印着极细的“川”字暗纹,是辨别真伪的关键,轻轻推到乔致庸面前。票券展开后,宽约四寸,长约六寸,纸质厚实却柔韧,正是新印的“蜀锦券”。券面左侧印着蜀地特有的芙蓉花纹,花瓣层次分明,花蕊处还用极细的金线勾勒,在光线下泛着细碎的光泽;右上角加盖着红色的“川东新军印”,印泥是用朱砂与桐油混合制成的,色泽鲜亮,印文清晰得能看清每一笔的起承转合;左下角则有一行极小的防伪暗纹,需借着天窗透下的光柱仔细看,才能辨认出是“川南钱庄”四字,暗纹是用特制的雕版压制而成,指尖摸上去能感受到细微的凸起,绝非普通印版能仿制。
“乔东主请看:此乃新印的‘蜀锦券’,分壹两、拾两、百两三种面额。”陈墨的指尖在票券上轻轻滑动,逐一介绍,动作缓慢却精准,既展示了票券的细节,又不失礼貌。他刻意在“平价米”三个字上加重了语气,目光紧紧盯着乔致庸的眼睛——他知道,晋商在北方的粮栈去年因清廷苛税亏了不少,“平价米”这三个字,是戳中乔致庸痛点的关键。可话刚说完,他又在心中闪过一丝犹豫:若是乔致庸真的答应合作,太原的旗兵会不会对乔家的商队下手?林宇说过“不能让百姓为咱们的野心买单”,乔家的商队里,还有上百个靠运粮吃饭的脚夫,他不能只顾着战略,忘了这些普通人的生计。
乔致庸放下手中的青花瓷杯,杯底与石桌碰撞,发出一声轻响,在寂静的密室里显得格外突兀。他伸手拿起一张百两面额的“蜀锦券”,指尖轻轻摩挲着券面的芙蓉花纹,感受着金线的细腻与暗纹的凸起——这工艺比清廷的官票还要讲究,官票的印文常常晕染,可这“蜀锦券”的每一笔都清晰得像是刻上去的。他将票券凑近天窗透下的光柱,仔细查看上面的印记,又对着光轻轻抖动票券,票券发出清脆的“沙沙”声,是桑皮纸特有的质感,绝非普通纸张能模仿。乔致庸的手指在票券上轻轻捏了捏,感受着纸张的厚度与韧性,心中却翻涌着矛盾:这票券确实是好物件,能兑银、能换物,对乔家的南北生意大有裨益,可“川东新军”这四个字,在清廷眼里就是“反贼”的代名词。若是乔家用了这票券,万一被官府查到,不仅太原的窖银会被抄没,连乔家的几十口人都要遭殃。他想起去年冬天,清廷户部尚书路过太原时,特意召见晋商代表,说:“你们要记住,朝廷才是你们的靠山,别跟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打交道。”那句话,此刻还在他耳边回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