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声音在后勤楼顶
第10章 声音在后勤楼顶 (第1/2页)江临风的皮鞋跟碾碎一块玻璃渣时,老宿舍区的风正卷着灰往领口钻——那风带着铁锈与陈年水泥的腥气,像砂纸般磨过耳廓。
他仰头望了眼后勤楼顶那根锈迹斑斑的广播杆,像根戳向夜空的旧桅杆,金属边缘在月光下泛着青黑,仿佛随时会断裂坠落。
孙玉花的手电筒光束扫过墙根,照见半片褪色的红双喜贴纸——纸面浮着细尘,边缘卷曲如枯叶,和李春来笔记本里“第十七站,回家”旁画的那朵花,轮廓分毫不差。
她指尖轻触贴纸,触到的是一层脆裂的胶痕,像干涸的血痂。
“他要把声音送回起点。”孙玉花的声音裹着寒气,她抱臂站在楼道口,警服袖口蹭到墙皮,发出细微的沙沙声,肩头落了一层白灰,像雪。
江临风摸出战术手电,光斑顺着楼梯扶手往上爬。
扶手铁管上有新鲜的摩擦痕迹,漆皮剥落处泛着金属冷光,像是有人用布反复擦过,留下温热的掌纹记忆。
他说:“三层以上断电二十年。”脚步顿在二楼转角,水泥台阶边缘裂开一道细缝,踩上去时发出空洞的回响,“但李春来的电工钳有铜屑,说明他接了私线。”
林川的脚步声从后面追上来,战术背心蹭得墙灰簌簌落,像被风吹散的骨灰。
他喘着气,呼出的白雾撞在斑驳的墙上:“刚问过周边住户,上周有人半夜扛着蛇皮袋往楼里搬东西,说是收废品的——”
“收废品不会带继电器。”赵婉华的声音突然从头顶传来。
江临风抬头,看见省厅总工程师正探出三楼窗户,白发被风掀得乱翘,手里举着半段缠满胶布的电线,胶布边缘发黄,露出底下暗红的线芯。
“老广播系统用的是60年代的载波电路,这小子把当年的馈线拆了重接,还加了七台扩音器。”她的声音像从旧收音机里传出,带着电流的毛刺感。
楼顶铁门“吱呀”一声被踹开时,江临风的后颈起了层鸡皮疙瘩——那声音像旧唱片划针刮过纹路,刺得耳膜发颤。
霉味混着松香味涌出来,是木料腐朽与蜡烛燃烧后的混合气息,钻进鼻腔,令人微微眩晕。
二十平米的机房里,七台墨绿色扩音器呈北斗状摆着,每个喇叭口都对着窗外不同方向,像七只沉默的眼睛。
控制台蒙着灰,却有块圆形区域擦得发亮——正好是手掌按下去的位置,指痕清晰,掌心温度仿佛还残留在金属表面。
“十七个方向。”孙玉花掏出手机地图比对,指尖在屏幕上点了十七下,玻璃映出她紧锁的眉。
她抬头时,光束扫过江临风紧绷的下颌线,声音低沉:“他不是要扩散声音,是要精准投递。”
赵婉华蹲在控制台前,用放大镜扒拉电线,镜片反着冷光,她呼吸轻得几乎听不见:“这是声学定位装置。”她的声音发颤,指尖触到一根细如发丝的导线,“每个喇叭播放不同片段,合成后就是完整的《法治前线》报道——90年代的广播技术能做到吗?”
“他师傅是西北广播站的老技术员。”江临风摸着控制台边缘的刻痕,是些歪歪扭扭的简谱,指甲划过时发出细微的刮擦声。
他的拇指停在一道浅痕上,那是个没刻完的“奠”字,笔画中断,像一声戛然而止的叹息,“李春来十六岁就在机房当学徒,拆过三百台老收音机。他要办追悼会,只有亡魂能听见的。”
金小霜的镊子突然发出轻响,金属碰触金属的清脆,像钟摆敲在寂静里。
这个总把碎发别在耳后的小美女半跪着,鼻尖几乎贴到控制台缝隙,呼吸在灰面上吹出微小的漩涡:“江队,蜡油。”她举起物证袋,里面是米粒大的黄色残渣,边缘微熔,带着淡淡蜂蜡香,“和祭坛蜡烛成分一样。”更关键的是,蜡油里嵌着根铜丝,螺旋纹路像极小的弹簧,指尖轻触,能感受到那细微的弹性,“西北死者颈部的纤维,也是这种结构。”
江临风的呼吸顿住。
他想起李春来笔记本里夹着的老照片:穿蓝工装的青年站在广播塔下,怀里抱着拆了一半的收音机,背景是“西北人民广播电台”的红漆字,油漆剥落,像血痕。
他的指腹蹭过铜丝,那触感像在抚摸一段被封存的记忆。
“他用广播零件当祭品。”他轻声说,“蜡油封存记忆,每根铜丝都是设备的‘骨灰’。”
“但系统启动缺一段音频。”金小霜调出模拟画面,进度条卡在1997年8月24日那档,屏幕蓝光映在她镜片上,像未熄灭的星火,“结尾那句‘本台将持续关注此案,直至真相大白’,原始录音找不到。”
江临风的手机在这时震动。
他望着审讯室监控里李春来的侧影——那男人正用指甲在水泥墙上划横道,一下又一下,像在数日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