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送许大茂去掏粪班
第105章送许大茂去掏粪班 (第1/2页)局里的交叉检查通知正式下发,陈锋被分在第三小组,负责检查西片三个段,并且还是担任副组长,组长是局安监处的一位老科长,姓郑。
出发前,王段长特意把陈锋叫到办公室叮嘱:“这次出去,代表的是咱们四九城机务段的脸面。既要坚持原则,也要注意团结。遇到拿不准的事,多向郑科长请示。”
“明白,段长。”陈锋点头。
周一清晨,陈锋提前赶到局里集合点。第三小组算上他一共四人,除了郑科长,还有两个其他段抽调的干部,一个黑瘦姓李,一个白胖姓王。
郑科长五十多岁,头发花白,脸色严肃,简单交代了检查要求和纪律,大手一挥:“出发!”
第一站是丰台机务段。段领导早早等在门口,热情洋溢,笑容满面。寒暄过后,检查组直奔主题。
郑科长从台账和现场开始查起,并且问的问题还直击要害。陈锋则主要负责设备安全部分,一边查,一边不时在本子上记录。
丰台段虽然准备很充分,表面文章也做得漂亮,但细查之下,还是发现不少问题:消防器材过期未换、临时用电私拉乱接、劳保用品以次充好…
段领导脸色有些挂不住,拼命解释。郑科长一律不管,只是记录在案,然后要求限期整改。
中午在段食堂吃饭,饭菜明显超标。郑科长皱皱眉,没说什么,但吃得很快。饭后谢绝了段里安排的休息,接着检查。
下午查到一个维修车间时,陈锋发现一台老式天车的钢丝绳有断丝,要求立即停用。车间主任还想扯皮,说任务紧,用完这批活就换。
郑科长直接发话:“立刻停,什么时候换好钢丝绳,什么时候再用。”
车间主任不敢再吱声。
晚上回到招待所,郑科长召集开小结会。两个组员明显不想惹麻烦,说的都是“总体不错”、“细节待提升”之类的套话。
郑科长听得直皱眉头,看向陈锋:“陈副组长,你说说。”
陈锋拿出本子,条理清晰地列出发现的十几个问题,每个问题都附有具体位置、违反条款和潜在风险,最后总结:“表面文章做得好,但基层落实有折扣,管理存在形式主义。”
郑科长满意地点点头:“问题抓得准,检查就不能走过场。”
两个组员脸色不太自然。
第二天检查另一个段,情况更糟。设备老化严重,安全管理流于形式,甚至连基本台账都残缺不全。段领导态度敷衍,满口困难。
检查组内部出现了分歧。李干部和王干部觉得应该“体谅实际困难”,建议“从轻处理”。郑科长沉吟不语。
陈锋开口:“困难可以理解,但安全底线不能突破。设备老化可以申请更新,但明知有问题还强行使用,就是漠视生命。”
郑科长想了一下,当场拍了桌子:“立即停产整改,整改不好别想复工!”
段领导吓傻了,连连保证马上整改。
从段里出来,郑科长对陈锋投来赞许的目光。
晚上在招待所,郑科长私下对陈锋说:“小陈,你不错。敢较真,不怕得罪人。安全工作就得这样。”
陈锋谦虚道:“是郑科长领导有方。”
检查组的气氛微妙起来。李、王二人对陈锋明显疏远,但也不敢再明目张胆地和稀泥。
检查到最后一个段时,遇到了硬钉子。这个段效益好,背景硬,段长是个刺头,对检查组的到来很不以为然。
现场检查时,郑科长指出一处安全通道被杂物堵塞,要求立即清理。段长满不在乎:“没事儿,平时没人走那儿。”
陈锋补充:“安全通道是生命通道,必须保持畅通。这是硬性规定。”
段长斜眼看着陈锋:“哟,哪来的年轻同志?挺懂行啊?要不你来当我们段长?”
语气充满嘲讽。
郑科长脸色一沉:“怎么说话呢!”
陈锋没动怒,平静地说:“我不是段长,但我知道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如果出了事故,谁也担不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