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宁浩:这个师弟可长可短
第20章 宁浩:这个师弟可长可短 (第1/2页)“浩哥,我受惊了。”
邢娜那也为这剧本感到震撼,颤抖道,“我看这个剧本的时候,想到了张纯如的故事。”
宁浩闻言,默然不语。
他知道张纯如,但是了解的不如邢娜那深刻,只是知道在北电学习期间,邢娜那是专门读过她的英文历史著作的,也知道她是一个伟大的真相斗士。
只是最后却饮弹自尽了。
当时两个人还有过交流,邢娜那问过一句话:
“她都有勇气把真相挖掘给全世界看,怎么可能会选择自杀?”
当时宁浩,没法回答。
现在提起来,倒是有些唏嘘。
文化工作者,要有文化。
邢娜那确实有些文化。
看剧本的时候,她是真的震惊了。
唯一感受,就是这个师弟,胆子真大,真的敢写!
商业化倒是商业化了,但是里面的一些传递,非常直白。
简单来说,最开始,邢娜那认为里面的摄影师伊藤是个好人,但是越往后看,越不对劲。
在尸体上喂狗,表达自己的爱心。
给了苏柳昌等人通行证,却故意留下记号,在出口处留下二人,导致老金妻女被js。
和苏柳昌的数次朋友之间的对话,在最后却被“显影液”显示出了真实的面目。
礼义仁智信。
伪善程度,让人恶心!
邢娜那多年来一直浸润文字,但是在看到剧本上那些描述的时候,整个人都几乎头皮发麻。
甚至倒吸凉气。
在写《疯狂的石头》的时候,邢娜那为了写好剧本,头发都挠秃了,就是为了把一个简单的故事,用非线性叙事的结构展现的复杂而巧妙。
但今天,在《南京照相馆》剧本上,邢娜那看到了另外一种高级技法。
不是非线性叙事,但是其中人性的复杂,却也将一个简单的故事,构建的极为巧妙。
这个剧本,没有用愤怒的情绪,构建怒火的卖点,猎奇的画面,性暴力的镜头来展示本子的暴虐,
而是在用照相馆带来的“百姓视角”,来展示本子的“文明”。
中日和善。
像是剥洋葱。
一层一层,剥掉了文明的外衣,
让鬼子现形!
从残酷,到更残酷。
照相机,
显影液,
都是证据。
什么文质彬彬,什么儒雅君子,什么东亚共荣,在他们踏上这片土地之后,全是毫无人性的cs。
如果说《疯狂的石头》当中的多线叙事是技巧,是剪辑,是蒙太奇手法,是围绕翡翠展开的冲突。
《南京照相馆》的多线叙事则是汇聚不同人潮,以照相馆为枢纽,形成命运共同体。
《石头》的线索并行,互相干扰,因为信息差和巧合导致荒诞冲突,包含着精密的因果链。
《照相馆》则是高度集中,照相馆是物理上的避难所,也是各色人流汇聚出的文化抵抗空间,多条人物线交汇之后,潜移默化之间达成保护相片的核心目标。
而且相对《石头》来说,《照相馆》还有更多的情感爆发点。
历史的沉重感推动着邢娜那,一口气看完。
“这个剧本,我羞于评价。”
邢娜那最后给出观点,商业化程度,她是懂得,她认为这部电影和《石头》一样,都很强。
但是论情感爆发,核心意象,文化象征,小人物的抗争目的等多个方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