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9朔风驼铃,漠北织云
379朔风驼铃,漠北织云 (第1/2页)南海的潮音尚未在长安的街巷中完全消散,一阵来自北方、裹挟着草屑与沙尘的朔风,便吹动了丝路合作总署门前的旌旗。这一次,到来的是一支风尘仆仆的驼队,成员皆身着厚重的毛皮与毡毯,面容被北地的风霜雕刻得棱角分明,眼神锐利如鹰。他们是来自广袤草原与戈壁的游牧部族联盟——回纥与黠戛斯的使者。
首领名为阿史那·骨咄禄,一位声名赫赫的部落酋长之子。他并未携带繁复的礼物,只献上了一匹神骏异常的汗血宝马马驹,以及一件用最上等的雪白羊羔绒捻线、手工擀制而成的厚实毡袍。“尊贵的总署令,”骨咄禄的声音如同掠过草尖的风,干脆而有力,“我们草原儿女,逐水草而居,靠天吃饭,敬畏长生天,也崇敬力量与智慧。我们听闻,大乾的丝绸轻薄如云霞,能让西域诸国倾倒,能让雪域高原生暖,能让雨林之国增辉。然而,我们草原上,寒风如刀,丝绸虽美,却难抵酷寒。”
他抚摸着那件洁白的毡袍,继续道:“我们的毡毯、毛绒,温暖胜于丝绸,却粗糙厚重,色彩黯淡。我们见过西域商人携带的、用大乾丝绸镶边的毛毯,艳羡不已。我们不求桑蚕——那娇贵之物无法在我们的草原生存。我们只求,大乾的织染匠人,能否将你们那让丝绸变得绚丽多彩的智慧,赐予我们的毛绒?让我们草原的夜晚,帐篷里铺就的,不再是单调的褐白,而是如同夕阳下的火烧云一般绚烂的温暖!”
慕容冷越抚摸着那件质地紧密、温暖无比的毡袍,心中震动。这与之前任何一次请求都不同。吐蕃、暹罗所求,归根到底是引入桑蚕体系,而草原部族所求,则是技术的直接嫁接,是对他们已有物质文明的提升。这既是挑战,也是将丝路合作理念深入游牧文明核心的绝佳契机。
消息传入宫中,风澈站在巨大的舆图前,目光掠过西域、吐蕃、南海,最终定格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北方草原。“回纥、黠戛斯,控弦之士数十万,铁骑纵横,既是边境潜在的威胁,亦可成为屏护丝路的坚实盟友。若以织染之术,换得边陲安宁,加深彼此依存,善莫大焉。”
风染霜再次被请来。她仔细观察那件毡袍,又命人取来库中存放的各类毛织物样品。“草原毛绒,纤维粗短,且富含油脂,不易着色。中原的植物染料,多适用于棉麻丝绸,对毛绒的附着力恐怕不佳,且难以呈现鲜艳色泽。”她看向穆罕默德王子,“波斯可有擅长毛织染色的匠人?”
穆罕默德王子沉吟片刻:“波斯高原亦产优质羊毛,我们有使用某些矿物和特殊茜草进行染色的传统,色泽较为牢固,尤其擅长深红、宝蓝与金色。或许,可将波斯之毛染秘技,与大乾之色彩调配、图案设计结合,共解此题。”
风澈当即定策:组建一支由大乾织染局顶尖工匠、以及通过穆罕默德王子延请的两位波斯毛染大师组成的联合技术团队,随骨咄禄前往草原。他们的任务并非种植,而是研究如何改良草原现有的毛纺与染色技术,开发出既能保持毛绒温暖特性,又兼具绚丽色彩与精美图案的新式毛织品。
联合团队跟随着回纥使团的驼队,向北,再向北,穿过河西走廊,进入了那片“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辽阔天地。
草原的艰苦超出了大多数中原匠人的想象。居无定所,随着部落迁徙,饮用水常常带着碱味,暴风骤雨不期而至。然而,他们也感受到了草原民族的豪迈与热情。大碗的马奶酒,喷香的烤羊,夜晚围着篝火响起的苍凉马头琴声,都深深震撼着他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