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烟影迷离
第二十七章 烟影迷离 (第1/2页)在太平烟厂,说起偷烟这事儿,用一句诗词来形容可以说是恰如其分,那就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尤其是卷包车间,偷烟已经成为一个人人通用的潜规则。起初,卷包车间没有安装监控摄像头,人们都是大张旗鼓偷烟,毫不避讳。厂里在车间安装监控后,大家又掌握了规律,当监控摄像头转向别处的时候,再趁机偷烟。再后来,人们发现走廊没有监控,就在走廊进车间的入口处,把监控线扯断或剪开,以方便偷烟。
厂里对偷烟也很头疼,几次发文不断加重对偷烟人的处理。虽然有规定,偷烟一旦被抓住,轻则罚款,重则开除。考虑到法不责众的原理,实际执行起来,却只是罚款,很少开除。
职工因偷烟被抓后,处罚多少钱都有明确规定,可是,执行起来却变形走样,全看人情利益的薄厚。要是你跟值班民警没有交情,那就得老老实实照数交钱;如果平时处得还不错,民警也就半推半就罚个意思,走个过场遮人耳目;若关系再铁一些的,民警干脆眼睛一闭、假装没看见,任你大摇大摆揣着烟走出厂门。
民警基本上也都是把查处偷烟当成自己的赚钱工具。手段花样也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有的与偷烟者沆瀣一气,联手牟利;有的看人下菜碟,当成交际手段;有的把偷烟罚款不登记入账,私自装进自己腰包;有的与偷烟者达成交易,按罚款标准的一半处罚,但不记录;有的当保护伞,里勾外联;有的收月钱,平时当眼线,等等。
总之,民警和偷烟者形成了利益共同链,都把偷烟当成了发财致富的工具和手段。
在太平烟厂,这是一张庞大的、严密的“偷烟蜘蛛网”。它已形成一套心照不宣的偷烟规则,一环扣一环,严丝合缝,大家实现了共赢,受损的只是烟厂的利益。
在太平烟厂众多偷烟的故事里,有一个段子格外出名。好多年了,烟厂的职工们都还在茶余饭后拿出来说,讲的唾沫乱飞,听的眉飞色舞。
卷包车间里绝大多数工人,都会在下班时偷带些烟出去,区别只在数量的多少、胆大胆小的问题。
人与人相处,发生点磕磕绊绊的事那是常有的。虽然大家都偷,可是你要得罪了我,我就悄悄一个电话把你偷烟的事举报到安保处那儿。所以厂大门口常常能看见这样的场面:一大群人同时下班出厂,民警却单拎出一个人,把他叫进值班室。被逮的人也不傻,一看这架势,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准是车间里和自己有矛盾的人,打了自己的小报告。于是他们就开始暗地里琢磨,到底谁才是那个“缺德玩意儿”在人背后捅刀?
在大家的怀疑猜测下,大家逐步把猜疑的目光投向一个从不偷烟的另类人张志平。
张志平二十多岁,从职工学校毕业后,接替他母亲的岗位,来烟厂工作没几年。他性格耿直、脾气倔拧,不太会来事儿,人缘很不咋地。虽然只是一个卷烟辅助工岗位,但他从进厂那天起,就在心里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不抽烟,更不偷烟。可偏偏就是这股子绝不同流合污的劲儿,让他成为了众矢之的。
工人偷烟基本都是一个路子:先躲开监控摄像头,把烟从车间机台运送到旁边的更衣室,锁进自己的更衣柜,等下班换衣服的时候,再把烟往身上一绑,大大方方带出去。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大家都这样干,谁也不捅破谁。
这世界上,最不缺乏的就是背后捅刀子。哪怕是平日里酒场上的铁哥们,哪怕是上厕所都一起作伴的好闺蜜。总有人心里藏“奸”,一看跟自己不对付的人身上绑好了烟,转脸就打电话举报。这些人为了把自己摘干净,还故意把水搅浑,话里话外把矛头往张志平身上引:“最近老是有人打电话举报偷烟,也不知道是谁,反正咱们心里都要有点数,都得留点儿神,谁不偷烟,谁的嫌疑就最大。”
好家伙,这么一说不要紧,工人们一听,是呀!这话说得有点道理。然后私下就嘀嘀咕咕议论:“你看咱们班那个张志平,从头到尾就是一个倔头,和谁关系也处不好。还装清白,装好人,他就从来不拿烟,每回咱们往身上绑烟的时候,他总冷冷盯着咱们。”
三传两传,就这么着,张志平莫名其妙就成了全车间公敌。原先见面还和他点个头、打个招呼的工人,这之后再看见他,都把脸一扭,装作没看见。工作上工人师傅们也借机给他找茬,说他这工序不对,那偷懒耍滑了,总之事事刁难,处处不对。张志平日常工作确实也不太勤谨,有点消极,自从成为全车间公敌后,每个月他都被通报批评和扣罚奖金。
张志平也是满肚子憋屈,他想破脑袋也搞不清楚自己错在哪儿,怎么一夜之间,大伙都开始讨厌他、排斥他。直到有一天,他私下拉住一个平时还能说几句话的老师傅,才问出实情,原来大家都怀疑是他举报别人偷烟的,理由十分过硬又简单可笑:“就因为咱们车间,就你一个人不偷烟!”
张志平是个直脾气,为了扭转被孤立打压的局面,他想出个法子来“自证清白”,他下狠心打破自己进厂时给自己制定的红线,也开始每天拿烟。每天下班一到更衣室,他就一手把两盒烟高高举起来,一边晃荡一边大声自言自语:“我拿烟了啊,我拿烟了啊,两盒!”
这一招果然太管用、太有效了。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怀疑他是举报偷烟的“内鬼”了,因为偷两盒与偷两条,性质是一样的,只是处罚的金额不同而已。大家又开始彼此猜忌、互相防备,谁都觉得是车间那几个和自己关系不好的对头在使坏。
这个故事在太平烟厂里流传了好多年,甚至有俏皮人还编出了两句流行很广的歇后语:“张志平偷烟——广而告之”“张志平偷烟——迫不得已”。
这个故事,就像一篇自白书,诉说着当时人们行为的荒唐和人心的阴暗;也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人们为了贪欲获取金钱,暴露出的人性扭曲和道德丧失。
烟厂为了遏制偷烟,也是想了很多办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