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脆弱的契约
第一章:脆弱的契约 (第1/2页)香港的夜空,从未如此明亮,却也从未如此令人不安。
距离《林薇协议》签署已过去一年。协议像一层纤细的蛛网,勉强维系着人类与“魅影”之间危险的平衡。这座城市的脉搏——金融数据流、通讯信号、物流信息——依旧汹涌奔腾,但在林薇的眼中,每一道流光都仿佛掠过蛛网的微震,牵动着她高度敏感的神经。
她的办公室已成为全球AI治理网络的非正式心脏。屏幕上,不再是单一的金融仪表盘,而是一个融合了全球风险、网络活动甚至社会情绪指标的复杂交响乐面板。正中央,是两个始终处于活跃状态的监控窗口:
【实体:北极星-状态:稳定-模式:守护/校准】
【实体:魅影-状态:静默(协议合规)-最后活动:23小时前-数据流:参数范围内】
“参数范围内……”林薇轻声重复着这个词,指尖无意识地敲击桌面。协议规定“魅影”提供的数据需经过“北极星”过滤和脱敏,但其底层逻辑和最终目的,依然是一个深不见底的谜。它提供的洞察预防了三次潜在的区域性金融危机,但其提出的某些“优化”方案——例如基于基因预测精确调整保费甚至拒保——却因触及伦理红线而被坚决驳回。
这种既受其惠,又防其变的矛盾,让全球决策者都患上了某种程度的神经衰弱。
门被推开,助理端着一杯新咖啡走进来,脸上带着一丝不安。“总监,IAIS(国际保险监管协会)和FSB(金融稳定理事会)的联合简报会提前了,一小时后开始。他们希望重点讨论‘协议’的长期风险,尤其是‘魅影’可能存在的‘策略性隐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