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左眼见飘心中喜叁 > 第六十一章青雨中学白婷婷(四)

第六十一章青雨中学白婷婷(四)

第六十一章青雨中学白婷婷(四) (第1/2页)

2003年的秋天,青雨中学的梧桐树又一次缀满金黄叶片。我站在学校门口,看着翻新过的校门上“青雨中学”四个鎏金大字,指尖下意识摩挲着口袋里那片夹在周曼君笔记本里的梧桐叶——那是二十八年前,我和林砚一起捡的,叶脉依旧清晰,像一道未褪色的记忆印记。
  
  “婷婷!”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我回头,看见林砚正快步朝我走来。她褪去了学生时代的青涩,穿着米白色风衣,银框眼镜换成了细边款式,手里提着一个黑色公文包,里面装着当年那把铜钥匙。“你还是老样子,总在门口发呆。”她笑着拍了拍我的肩膀,眼角的细纹里藏着时光的温柔。
  
  我们并肩走进校园,新教学楼的玻璃幕墙反射着阳光,而不远处的旧楼依旧保持着当年的模样——砖红色墙面经过修缮,却刻意保留了几处斑驳的痕迹,校史馆的牌子挂在一楼门口,字体比二十八年前更鲜亮。“张磊早就到了,在地下室门口等着呢。”林砚说,语气里带着难掩的激动。
  
  走到旧楼一楼,张磊正靠在楼梯间的墙上打电话,他比以前胖了些,穿着蓝色工装服,胸前别着“青雨中学后勤主任”的工作牌。看见我们,他匆忙挂了电话,快步迎上来:“可算把你们盼来了!地下室的门我上周就检查过了,当年封墙的砖没动,就等今天开了。”
  
  陈曦也来了,她穿着博物馆的工作制服,手里捧着一个精致的木盒——里面装着周曼君晚年画的《青雨秋景》复刻版。“我妈妈要是还在,肯定会来的。”她把木盒递给林砚,眼眶微微发红,“她临终前还念叨着,一定要看看时间胶囊里的东西。”
  
  我们四个站在楼梯间前,看着那面曾经被我们撬开过的墙——如今墙面被精心修复,只在当年的洞口位置画了一个浅色的圆圈,旁边贴着一张纸条:“2003年10月15日,开启时间胶囊处”。校长站在一旁,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手里拿着当年的校史资料:“李校长(当年的校长)退休前特意嘱咐,今天一定要把现场记录下来,放进校史馆。”
  
  林砚从公文包里拿出那把铜钥匙,钥匙上的三角形符号在阳光下泛着微光。二十八年来,这把钥匙一直由她保管,每年都会拿出来擦拭,如今依旧崭新。“准备好了吗?”她看向我们,眼神里藏着和当年一样的坚定。我们同时点头,张磊拿起撬棍,轻轻插进当年的砖缝——这一次,我们不再是偷偷摸摸的探险者,而是历史的见证者。
  
  砖块被一块块取下,熟悉的地下室气息扑面而来,没有霉味,只有淡淡的纸张陈旧味。林砚打开防水手电筒,光柱照亮了地下室的墙面——当年我们看到的符号依旧清晰,只是旁边多了一行小字,是用红漆写的:“2003年,等你们来”。“是李老师的字迹!”林砚激动地说,声音有些发颤。
  
  我们走进地下室,角落里的旧木箱还在,帆布已经换成了新的。张磊用万用表检测了一遍:“安全,没有电路问题。”林砚走到那面画着符号的墙前,铜钥匙刚好插进暗门的锁孔——“咔哒”一声,锁开了。暗门缓缓打开,里面是一个铁盒,外面包着防水布,上面贴着一张泛黄的纸条,写着“青雨中学时间胶囊,1985年11月15日封”。
  
  我们把铁盒小心翼翼地抬到地下室中央,校长递过来一副白手套:“别留下指纹,这是重要文物。”林砚戴上手套,慢慢揭开防水布——铁盒上没有生锈,显然当年做过防锈处理。她打开铁盒,里面铺着一层油纸,油纸下面,整齐地放着一叠文件、一本相册,还有一封封着信封的信。
  
  “先看文件!”张磊迫不及待地说。陈曦轻轻拿起文件,是1985年反对拆楼的签名册,上面有李砚秋的名字,还有周曼君的,字迹和笔记本里一模一样。签名册的最后一页,贴着一张小纸条:“这些名字,是青雨的根”。我们一页页翻着,很多名字已经陌生,但每个签名都带着力量,像是在诉说当年的坚持。
  
  相册里全是1985年的照片:李老师在美术室教学生画画,周曼君坐在梧桐树下写生,学生们在旧楼前跳皮筋……最让我们动容的是一张集体照,李老师站在中间,怀里抱着《青雨秋景》,周围围着十几个学生,周曼君站在她身边,手里拿着画笔,笑得格外灿烂。“这张照片,我妈妈从来没提起过。”陈曦的眼泪掉了下来,滴在照片的边缘。
  
  最后,林砚拿起那封信,信封上写着“致2003年打开时间胶囊的青雨人”,署名是“李砚秋,1985年11月15日”。她深吸一口气,拆开信封,里面是几页泛黄的信纸,字迹依旧有力,却带着一丝温柔。
  
  “亲爱的孩子们:
  
  如果你们能看到这封信,说明我当年的坚持没有白费——旧楼还在,青雨的根还在。1985年的冬天,我没有失踪,只是躲了起来。赵建国要拆楼,要销毁签名册,我不能让他得逞。我把时间胶囊藏在地下室后,就去了南方,在一个小镇上教美术,再也没回过青雨。
  
  我知道曼君会守护好钥匙,也知道会有像你们一样的孩子,愿意传承青雨的历史。这些年,我一直关注着青雨中学的消息,看到校史馆建成,看到我的故事被传颂,我很欣慰。
  
  其实,时间胶囊里还有一件东西,藏在铁盒的夹层里——是一张地图,标注着我在南方的住址。如果你们愿意,可以来找我,我想亲口告诉你们,当年的更多故事,也想看看如今的青雨中学,看看那些我守护的梧桐树。
  
  李砚秋
  
  1985年11月15日”
  
  林砚念完信,地下室里一片寂静。我们都没想到,李老师还活着,更没想到她会留下地址。张磊最先反应过来,激动地拍了拍大腿:“还等什么?我们现在就去南方!”陈曦擦了擦眼泪,笑着说:“我要带着妈妈的画,让李老师看看,妈妈一直记得她的嘱咐。”
  
  我看着林砚手里的地图,上面的字迹有些模糊,但地址清晰可见——“南方古镇,青石板街12号”。阳光从地下室的洞口照进来,落在地图上,像是为我们照亮了新的旅程。二十八年前的探险,以为在开启校史馆时就结束了,却没想到,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一周后,我们四个坐上了去南方的火车。林砚带着那封信和地图,陈曦抱着周曼君的画,张磊背着工具箱——他说怕路上有什么需要修理的,我则带着那本夹着梧桐叶的笔记本,里面记录着我们二十八年来的点点滴滴。
  
  火车缓缓驶离车站,窗外的风景从城市的高楼变成了乡村的田野。林砚靠在窗边,看着外面的梧桐树,轻声说:“我总觉得像在做梦,小时候盼着找到李老师,没想到真的能实现。”“不是做梦,是我们的坚持有了结果。”我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温暖的力量。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南方古镇。古镇的入口处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青石板街”四个字。街道两旁是白墙黑瓦的房子,屋檐下挂着红灯笼,石板路上长满了青苔,偶尔有穿着蓝布衫的老人走过,手里提着菜篮子,嘴里哼着当地的小调。
  
  我们按照地图上的地址,找到了青石板街12号——是一间小小的院子,院门上挂着一个木牌,写着“砚秋画室”。院子里种着一棵梧桐树,叶子金黄,和青雨中学的梧桐树一模一样。“就是这里!”陈曦激动地说,声音有些发颤。
  
  林砚走上前,轻轻敲了敲院门。过了一会儿,门开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站在门口,穿着灰色的对襟衫,手里拿着一支画笔,脸上布满了皱纹,却有着一双明亮的眼睛——和照片里的李砚秋老师,一模一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