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60章 临危受命
第一卷 第60章 临危受命 (第1/2页)“重生”项目,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水面的巨石,在红星轧钢厂内部引发了更深层次的震动。最高优先级、总后勤部直接协调、跨学科专家支持、独立保密车间……这些词汇每一个都意味着非同寻常的分量。
厂里以惊人的效率腾空了一个位置相对偏僻的旧仓库,并迅速按照林凡的要求进行了改造和必要的保密加固。来自不同单位的设备和仪器开始陆续运入、安装调试。陈大校的办事效率高得吓人,林凡清单上所列的要求,几乎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满足。
来自京城某研究所的电子专家、来自兄弟光学仪器厂的技术员,也奉命前来报到,加入了林凡牵头的临时攻关小组。小组的规模和技术覆盖面,远非上次可比。
林凡几乎住进了那个代号“重生”的仓库车间。里面划分出了分析区、机加工区、焊接区、电子检测区和总装调试区。墙上挂满了放大的残骸照片、手绘的结构草图、功能逻辑框图以及密密麻麻写满了公式和参数的白板。
气氛紧张而忙碌,却又井然有序。林凡作为总负责人,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组织能力和技术统筹力。他将任务分解得极其细致,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标准是什么,遇到问题该向谁汇报。
核心的残骸被放置在分析区的超净工作台上,各种先进的检测仪器对准了它们。材料成分分析、断口扫描电镜观察、残余应力测量……大量的基础数据被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汇集成厚厚的报告。
林凡和杨教授带来的专家们,以及厂里王师傅等几个技术顶尖的老师傅,整天围在一起,对着这些数据和实物,激烈地讨论着、争辩着。
“这块基板彻底废了,电路完全碳化,没有修复价值,必须整体替换!”
“替换?说得轻巧!你看这异形结构和非标接口,上哪儿去找替代品?只能尝试手工仿制!”
“手工仿制多层精密电路板?这怎么可能?”
“那你说怎么办?功能替代的关键就在这里!”
争论常常陷入僵局。每一个决定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林凡往往是最后拍板的人。他综合各方意见,结合自己超越时代的见识和系统赋予的直觉,做出一个个大胆却又建立在严密分析基础上的决策。
“电路板无法仿制,我们就跳过它!”在一次关于核心处理模块的争论中,林凡一锤定音,“分析它的输入输出信号协议和电源需求,用我们现有的军用级模块组合,重新设计一块功能近似的板卡!体积和形状可能无法完全一致,那我们就在结构上想办法,为它重新设计一个安装舱室!”
这个思路,再次体现了“功能替代”的核心思想——不纠结于形式,只确保核心功能的实现。
方案确定,下面的人立刻分头行动。电子专家负责攻关新板卡的设计,机械专家则负责设计新的安装结构。
然而,最大的难题,很快浮现出来——材料。
在分析一块主要承力结构件的残骸时,发现它并非单一的钛合金,而是采用了一种极其特殊的钛基复合材料,内部含有某种极细的、高强度的增强纤维,这使得它在极端轻量化的前提下,拥有了变态的强度和耐高温性能。
“这种材料……国内没有同等性能的替代品。”材料专家得出了令人沮丧的结论,“如果采用常规的高强度钛合金,重量会增加百分之十五,而且韧性不足,在剧烈冲击下很可能再次断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