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出路何在
第153章 出路何在 (第1/2页)陈仓以东,渭水支流无数。
其中一条名为斜水的南支,发源自渭南的斜谷。
因此水流经武功县,又名“武功水”。
正是蜀道之一,褒斜道的北段所在。
翌日平旦,天微微亮,麋威一行迅速出谷,沿渭河继续东下。
目的地是一处名为“积石原”的平缓地带。
那里属于关中平原的西段,在渭水北岸,故又称作北原。
此间河流平缓而多浅滩,便于人马快速渡河。
而河的对岸,就是三国迷十分熟悉的“五丈原”。
五丈原背后,则是褒斜道的北出口。
不过,就在麋威刚刚抵近积石原附近时,负责在前方探路的王平忽然传回急报。
说大量魏军正朝着这个方向集结。
且已经有部分魏军渡河登上了对岸的五丈原立寨。
换言之,若按照原计划继续前行,必会一头扎进魏军主力的包围圈。
麋威闻言不惊反喜。
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
魏延果然已经冲出斜谷,摸到渭南了!
也只有魏延的到来,才能引发魏军这种规模的调度。
随后王平陆续传回的情报也确认了这一点。
魏延出斜谷后,第一时间依山势向东,直逼武功县方向。
如果从北伐的角度来说,这绝对不是一个好选择。
因为褒斜道是魏延的后勤线所在。
应该先占下谷口的立足点,比如说五丈原。
等站稳了脚跟,再去考虑其他。
但魏延这次毕竟不是真要北伐。
而是作为一路偏师牵制关中魏军。
所以选择了最能吸引魏军南下的打法。
不过,好消息也就到此为止了。
跟张飞兵出散关道类似。
从大局上来看,两位大将成功牵制了关中魏军,绝对是好事。
却也事实当阻断了麋威这小股人马南归的道路。
特别是得知南下五丈原的魏军主将是张郃时。
麋威连最后一点侥幸心都没了。
别看他在关西又是奔袭张既,又是俘虏姜维。
甚至还怂恿刘备鲸吞河西。
本质上,还是由于关西魏军极度缺兵少粮,而关中的支援尚未来得及西运。
跟前年袭取襄樊是一个原理。
抓了一个时间差。
关中就是另一回事了。
这里再怎么说都属于大汉司隶,长安更是曹魏的五都之一。
乃是广义上的“中原”所在。
不然曹丕怎会派遣曹真、张郃这些元老级的大将过来?
跟这些人对上,还是在人家主场。
是嫌自己死得不够快?
更别说王平随后狼狈归来。
说路上遭遇了另一位曹魏大将杨秋的前哨,差点被缠住。
换言之,此时自积石原往东,不管渭南还是渭北。
都已经集结了大量曹军主力。
继续沿渭水东下已经不现实。
可不从蜀道南归,还能去哪里?
“我部多羌骑,要不伪装贩马的羌人,散入郡县,伺机联络魏镇北?”
马岱提出建议。
但立即遭到孟达否决:
“关中不同关西,士民严格傅籍,生者著,死者削。便是多养一个仆人都要上报官府。”
“想以隐户的身份藏身根本藏不住。”
“况且此时魏军正在大征发,一旦被查出隐户便要家破人亡的,谁敢收留来历不明之人?”
作为扶风籍人士,孟达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无人能质疑。
于是众将再次陷入沉默。
正束手无策之际。
忽有数骑魏军鬼鬼祟祟地潜了过来,在一箭之地外徘徊,既不挽弓,也不亮刃
看样子,像是来交流多于刺探。
麋威命数骑老卒谨慎上前接触。
不多时,老卒带回一卷竹简。
上面加了一道“督军粮御史”的封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