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义阳三关
第175章 义阳三关 (第1/2页)关羽眯目地看着杨仪。
后者心中一紧,忙道:
“众所周知,北骑壮悍,驰马若飞,南人欲与之抗衡,唯依仗江河舟师。”
“自赤壁一战后,孙氏数次北伐,多发于春夏丰水时节,此为天时地利。”
杨仪见关羽面色稍缓,接着道:
“今将军据襄樊而争宛洛,虽仍有水利可借,却终要以步骑决胜。”
“至于益、凉二州,不论过秦岭还是跨陇山,欲取关中,非得依仗骑士不可。”
“而战马要贴秋膘,却正好与丰水的时节错开的。”
“就天时而言,我朝与江东本就不全然同利!”
关羽听到这,才移开目光,看向窗外。
沉吟数息,道:
“威公的意思是,难得孙氏此番违逆其时北伐,机不可失?”
“下吏正是此意!”
杨仪辅佐两载,已经熟知关羽脾性,知他心动,继续陈述:
“朝廷以关中为先,此大略不可改也。”
“但具体到襄樊,来日要配合益、凉大军入关,无非两种手段。”
“一是自南乡溯丹水北上武关,以此牵制一路魏军。”
“如今潘承明(潘濬)在南乡经营两载,已得人心,将军何不趁此机会发兵北上,全取丹水河谷?”
关羽略一思索,点头道:
“若只是配合潘承明取南乡,一路偏师足矣,可。”
杨仪心下一喜,接着道
“二是将军自领大军北向宛城,近制南阳,远慑洛颖,使其不得全力西援关中。”
“但将军欲全力向北,断不可留身后之患也!”
关羽挑眉:
“何患之有?”
杨仪道:
“南阳之地,中部平坦,四面皆山。”
“但不同于关中、蜀中四塞险要,只要将几处关隘堵上便无忧。”
“南阳东南西北皆有通道,我可往,寇亦可往,防不胜防。”
关羽听得连连颔首。
自建安六年跟随刘备南投刘表,他已经在荆州生活了二十年有余。
早就熟悉周边地形关隘。
诚如杨仪所言,南阳盆地四通八达。
但这个“盆子”四周孔道过多,处处漏风。
从防守方的角度来说,并非好事。
尤其是南阳东北方叶县方城一线,缺口颇大,足以让骑兵往来畅行。
所以先秦时,楚国特意在这里修筑墙垒,是为方城关。
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为什么诸葛亮说荆州上将向宛、洛?
因为一旦关羽攻下南阳宛城,站稳了脚跟。
即可率大军顺畅地穿过东北方这个大口子,踏入河南之地,威慑洛阳。
但反过来说。
只要夏侯尚、徐晃等魏将牢牢守住南阳核心区域。
就能从那个缺口得到洛阳、豫州方向的增援,源源不绝。
正是我可往,寇亦可往。
想到这,关羽不由问道:
“秋前我让你发信联络陆浑、梁、郏各部山中豪帅,约期下山牵制魏军,可有回复?”
杨仪耐心应道:
“山中传信不便,且魏汝南太守满宠屯驻于宛县以北,群帅未必敢轻易下到平地上。除非将军亲率大军围困宛城。”
见关羽点头,杨仪才道:
“将军!”
“下吏所言之患不在于此!”
“方城口子太大,堵是堵不住的,也没必要强行堵塞,但凡江东孙氏和梁郏群盗能对中原魏军有所牵制,便可称得上胜算充分了!”
“今所患者,不在襄樊北边的南阳,而在襄樊南后的江夏!”
“若那处口子不尽快堵上,来日将军兴师北伐,难保魏军不会效仿昔年吴孙子(孙武)故事!”
……
“义阳三关?”
马良的接风宴上,众人酒足饭饱,不免议论起荆州军事。
麋威看着对方带来的关隘地形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