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淮南搞了个大新闻
第335章 淮南搞了个大新闻 (第2/2页)因为洛阳的易主是早有预期的。
但这次会盟是大部分人始料未及的。
具体来说,就是吴王孙登,尚书令兼扬州刺史吕范,交州刺史吕岱之子吕凯,魏下邳侯曹植,骠骑将军曹洪,后将军朱灵,扬州刺史臧霸,豫州刺史王凌,前豫州刺史贾逵之子贾充,一同齐聚广陵郡历阳山下,歃血为盟。
抛开明显是来凑数的吕范、吕凯、曹植、贾充等人。
这事本质上就是江东孙氏政权与淮南的曹魏大将们的抱团结盟。
盟约的内容也相当耐人寻味。
既非针对大汉,也非针对大魏。
而是各方共同约定,不管将来汉魏之间谁能最终获得神器,盟约各方都要共同进退,一起封王。
要么都是大汉的王爵,要么都是大魏的王爵。
毫无疑问,这种独走式的结盟,对于两方的君主来说,都是某种程度上的背叛。
因为长安、邺城的高层虽然通过各自的渠道,事前有所了解。
但毕竟只是小道消息,没有正式的请示——当然也不可能拿这种事往上请示——所以这肯定是缺少程序正义的。
不过当事情公开化之后,长安也好,邺城也罢,都没有第一时间跳出来指责。
反而都保持了一定的克制和沉默。
因为这次历阳之盟离谱归离谱,震惊归震惊,但从双方现实利益考虑,不见得完全是坏事。
对于长安来说,只要放弃“非刘氏不得封王”的原则,那么今后只需要专注于打败邺城的曹叡,便可以勉强称得上一统天下,三兴大汉了。
当年太祖高皇帝建国的时候,封出去的土地比这多多了,也不影响他上皇帝尊号不是?
即便原则不可弃,坚定不走回头路,那一个“权宜之计”,也足以堵住大部分反对者的嘴。
毕竟就算没有这一桩子破事,长安原本的战略不也是先北后南?
能够分化曹魏南北两路兵马,于军事上肯定有好处的。
邺城也是同理。
而且作为相对弱势的一方,他们更没有底气去指责。
总不能真的逼反大河以南的那些大将大牧吧?
顶多指使兖州刺史毌丘俭和居家守丧的王肃,去搞些小动作。
但明旨斥责是半点没有。
而这种程度的沉默,对于历阳之盟的各方来说,便足以宣告胜利。
若说还有什么遗憾,大概就是没能同时拉上交州士氏和辽东公孙氏。
前者还在跟吴国闹别扭,后者则暂时没有音讯。
不然影响力就能跳出江淮的窠臼,直达天南地北。
不过对于主持会盟的东吴太傅张昭,以及俨然有了苏秦六国封相之姿的虞翻来说。
这场胜利的会盟,足以让他们自豪和自诩。
于是在会盟结束的两个月后,当年的三月初。
吴王孙登在张、虞二人的陪同下,再次渡江来到历阳地界,与一众魏国盟友同贺上巳佳节。
顺便借此进一步扩大历阳之盟的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
历阳山所属的历阳县,早在建安年间就因为曹操大规模迁徙江北之民而废弃。
如今虽然稍有恢复,但仍是以军事化管理为主。
比如说历阳附近的洞浦口,就有东吴所造的偃月垒。
与大江南岸的牛渚矶(采石矶)共同构成夹江而守的江防体系。
东吴君臣选择在历阳聚会,正是出于必要的安全考虑。
不可谓不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