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 第136章 殿下,稳妥为上啊!

第136章 殿下,稳妥为上啊!

第136章 殿下,稳妥为上啊! (第1/2页)

周围的属官们屏息垂首,无人敢在这个时候轻易进言。
  
  窦静嘴唇动了动,终究还是没有开口。
  
  一片死寂中,一个身影从官员队伍的末尾缓步走了出来。
  
  他穿着青色的伴读官服,在那一众绯色、绿色的官袍中显得格外不起眼。
  
  是李逸尘。
  
  他走到李承乾侧前方数步远的地方,依礼躬身,声音在寂静的暮色中显得清晰而平稳,甚至带着一丝与这凝重氛围格格不入的冷静。
  
  “殿下。”
  
  众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这个年轻的伴读身上。
  
  周福和胥吏们偷偷抬眼,带着疑惑。
  
  东宫属官中有人皱眉,似乎觉得此等场合,伴读贸然出列,实属僭越。
  
  李承乾缓缓转过头,目光落在李逸尘身上。
  
  那目光里带着疲惫,带着沉重,也带着一丝询问。
  
  他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
  
  李逸尘直起身,并未理会四周投来的各异目光,径直说道:“殿下,臣有一策,或可暂解燃眉之急。”
  
  “讲。”李承乾的声音沙哑。
  
  “臣方才听闻,城中富户多已逃离,存粮或被带走,或被灾民抢掠一空。”
  
  “然,臣以为,此县城内,绝非颗粒无存。”
  
  李逸尘语速不快,确保每个字都能让人听清。
  
  “寻常百姓之家,尤其那些未曾逃难、尚在观望,或无力逃离之家,或多或少,必有藏粮。”
  
  周福忍不住抬起头,插嘴道:“这位……大人有所不知,蝗灾消息传来,粮价一日数涨,后来更是有价无市。”
  
  “稍有存粮的人家,哪个不是将粮食看得比命还重?”
  
  “深埋地窖,秘不示人!下官也曾试图劝谕大户捐输,然……收效甚微。”
  
  “如今这光景,想让那些小门小户拿出活命粮,难如登天啊!”
  
  他的语气带着一种久在地方、深知民间疾苦,却又无能为力的颓然。
  
  李逸尘没有看周福,目光依旧落在李承乾脸上。
  
  “周县令所言,自是实情。活命之粮,确难轻取。然,若我等所予,亦是活命乃至……超乎活命之物呢?”
  
  李承乾的眉头微微蹙起:“何意?”
  
  “殿下手中,非止有朝廷威严,更有实物。”
  
  李逸尘缓缓道,“譬如,精盐。”
  
  “精盐”二字一出,在场不少人眼中都闪过一丝恍然,随即又浮现出更深的疑虑。
  
  李逸尘继续道:“臣之策,便是以殿下手中之精盐,兑换百姓手中藏匿之粮食。并郑重承诺,十日之内,必使县城粮店重新开业,粮源得以接续。”
  
  “可派得力人手,持精盐样本,挨家挨户宣传此策。自愿交换,绝不强求。”
  
  “臣以为,总会有百姓……心动的。”
  
  话音刚落,人群中便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
  
  一直沉默的工部郎中,姓张,负责器械营造,他抬头道:“殿下,以盐易粮,确是良策。然,盐价几何?如何交换?若定价过高,百姓无力换取,形同虚设;”
  
  “若定价过低,则我等所携之盐有限,能换得之粮亦恐不足支撑大局。”
  
  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李承乾,也相互交流着,大堂内响起了一片低语声。
  
  李承乾看向王琮:“王卿,你素掌文书,精于计算。依你之见,这盐价,当如何定?”
  
  王琮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这是太子对他的考校,也是将一副重担压在了他肩上。
  
  他闭目沉思片刻,脑中飞快计算着过往所知的长安盐价、沿途听闻的灾区粮价、以及此次携带精盐的数量与成色。
  
  “殿下,”王琮睁开眼,目光锐利了几分。
  
  “臣以为,定价需兼顾三方。其一,需让持有存粮的百姓觉得有利可图,愿意拿出救命粮;其二,需让我等能以有限之盐,换取尽可能多之粮;其三,需考虑此价放出后,对周边区域乃至后续行程可能产生的影响,不可竭泽而渔,亦不可引发更大范围的混乱。”
  
  他顿了顿,继续道:“臣粗略估算,如今山东灾情肆虐,粮价腾贵,一斗粟米在黑市恐已逾百文,且有价无市。寻常百姓家若有些许藏粮,必视若性命。而我等所携之‘玉盐’,洁白胜雪,品质远超寻常青盐、粗盐。”
  
  “在长安,此等精盐,一两价值数贯亦不为过。”
  
  窦静点头附和:“王丞所言甚是。”
  
  张郎中也道:“况且,盐虽精贵,终非主食。灾民首要的是活命,是粮食。若盐价高不可攀,他们宁愿死死捂住那点活命粮,也不会拿来换不能果腹的盐。”
  
  李承乾默默听着。
  
  他明白,王琮等人考虑得更为深远。
  
  这不是简单的交易,而是关乎人心向背,关乎赈灾能否真正惠及底层。
  
  更是知道这时候李逸尘站出来说这些一定是有深意的。
  
  “那依王卿之见,具体当如何?”李承乾追问。
  
  王琮显然已成竹在胸,他沉声道:“臣建议,定价不宜过高,亦不可过低。臣查阅过随行记录,我等所携玉盐,约五百石。若欲支撑初步赈济并留有后续储备,初步需换得粟米至少两千石。”
  
  他环视众人,说出了深思熟虑后的方案:“臣以为,可定‘一两精盐,换粟米三升’。”
  
  “三两盐,差不多就能换一斗米?”有人低声计算着。
  
  王琮解释道:“是。按此价,一两精盐约合三十文至四十文钱的价值,换算成平日太平年景的米价,已是极高的溢价,足以让持有存粮的百姓动心。”
  
  “但相较于如今灾区黑市米价,此价又显得‘公道’,甚至可称‘低廉’。”
  
  “如此,既可吸引那些藏粮不多的普通百姓愿意拿出部分存粮交换,换取这平日里绝难享用的上好精盐,或用以自家食用,或可囤积待价而沽。”
  
  “更重要的是,此价传开,可稍稍平抑民间对盐价、乃至对官府政策的恐慌,示之以朝廷的诚意与节制。”
  
  窦静沉吟道:“一两盐换三升米……虽不足以彻底解决粮荒,但若加上我们自带的军粮,以及后续可能筹集的粮源,支撑此地赈济,并让我等得以抽身前往下一处灾区,应当……勉强可行。”
  
  张郎中也点头:“此价确乎经过深思熟虑。不高不低,恰在门槛之上,既能撬动民间藏粮,又不至于让好处尽归豪强。王丞老成谋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