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武昌城头的曙光
第112章 武昌城头的曙光 (第1/2页)山海关拿下的捷报,像长了翅膀,没几日就飞遍了武昌城的大街小巷。这座长江边的重镇,仿佛一锅渐渐煮开的水,终于在这消息传来时,彻底沸腾了。街头巷尾,茶楼酒肆,人人脸上都挂着掩不住的兴奋,谈论着北方的胜利,谈论着那个即将诞生的新朝。
“听说了吗?向大帅就要回来了!”
“可不是!咱们的好日子,真要来了!”
这种期盼,在向拯民的车驾抵达武昌城外的消息传来时,达到了顶点。
这一日,天色刚蒙蒙亮,武昌城门内外,已是人山人海。得到消息的百姓们扶老携幼,早早地就候在了官道两旁。有那挑着担子的小贩,篮子里装着还带着露水的瓜果蔬菜;有那拄着拐杖的老者,翘首以盼;更有许多半大的孩子,被爹娘扛在肩头,手里挥舞着用粗糙草纸糊成的小旗,叽叽喳喳,好不热闹。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节日般的躁动和喜悦。
已近午时,不知是谁喊了一嗓子:“来了!来了!”
人群顿时骚动起来,所有的目光齐刷刷投向官道尽头。
只见烟尘起处,一队精锐骑兵率先出现,盔明甲亮,旗帜鲜明。随后,便是那辆众人期盼已久的青篷马车。车帘挑起,一身半旧青袍的向拯民探出身来,向道路两旁望去。
这一看,饶是他见惯了风浪,心头也不由得重重一震。
目光所及,是黑压压望不到边的人潮。箪食壶浆,或许不足以形容其盛。有老农颤巍巍地捧着一篮子还沾着泥土的鸡蛋,拼命往前挤,想要塞到护卫的士兵手里;有妇人提着瓦罐,里面是熬得香甜的米粥;更有那满脸褶皱的老匠人,举着一双连夜赶制的布鞋,高声喊着:“大帅!穿上俺做的鞋!”
“向大帅万岁!”“新朝万岁!”的呼喊声,起初还有些杂乱,渐渐汇聚成一股洪流,震得人耳膜发嗡。许多士兵的眼眶瞬间就红了,他们紧紧握着手中的兵器,胸膛挺得更高。
向拯民站在车上,看着这一张张因激动而涨红的脸,看着他们眼中那毫不掩饰的信任与期盼,只觉得喉头有些发哽。他不停地向四周拱手,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近处人们的耳中:“父老乡亲们,辛苦了!辛苦了!”
就在这时,道旁人群中一阵扰动,几名身着儒衫、头发花白的老者,在一个年轻人的搀扶下,步履蹒跚地走了出来,径直来到马车前方。为首一人,清癯的面容,目光却炯炯有神,正是名满天下的大儒王夫之。
王夫之手中捧着一卷厚厚的文书,走到车前,竟是推开搀扶他的弟子,颤巍巍地,便要屈膝跪下。
向拯民脸色一变,急忙跳下马车,一个箭步上前,双手牢牢托住王夫之的手臂:“王先生!使不得!您这是折煞晚辈了!”
王夫之抬起头,花白的胡须因激动而微微颤抖,那双看透世情沧桑的眼睛里,此刻竟盈满了浑浊的泪水。他紧紧握住向拯民的手,声音哽咽,却字字清晰,如同重锤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大帅!老夫……老夫与这几位同仁,代表湖广千万士子百姓,迎候大帅凯旋!”他将手中那卷文书高高举起,“此乃两湖士绅百姓联名所书的《劝进表》!天下纷乱久矣,苍生倒悬,苦不堪言!如今乾坤重整,日月重光,此正位登大宝、安定天下之时啊!”
他的声音带着哭腔,却又充满了力量:“天下苍生,等这一天,等得太久了!望大帅体念天心民意,早定国是,以安亿兆黎民之心!”
话音刚落,他身后以顾炎武为首的几位老者,以及周围成千上万的百姓,如同潮水般齐刷刷跪倒一片,山呼海啸般的声浪直冲云霄:
“请大帅早定国是,安邦定国!”
向拯民环视四周,看着跪伏在地的耆老贤达,看着那些衣衫褴褛却目光炽热的平民百姓,只觉得一股滚烫的热流从胸腔直冲头顶,眼睛瞬间就模糊了。他深吸一口气,强压下翻腾的心绪,再次用力扶起王夫之,转向众人,朗声道:
“诸位先生请起!父老乡亲们,请起!”
“拯民何德何能,敢劳诸位如此厚爱!驱除鞑虏,光复山河,乃我将士用命,百姓支持之功!拯民不敢居功!”
“然,建国安民,确为当前第一要务!拯民既承诸位推举,天下重托,必竭尽驽钝,与诸位贤达,与天下英豪,共商大计,定要开创一个让百姓能安居乐业,让学子能施展抱负,让我华夏文明永续的太平盛世!”
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在人群中激起更热烈的回应。欢呼声、哭泣声、呐喊声交织在一起,久久回荡在武昌城头。
接下来的几日,向拯民几乎是马不停蹄。白日里接见各方代表,从留守的文武官员,到各地赶来表示效忠的士绅,再到商会、工坊的代表,甚至还有几位从偏远山区赶来、代表苗瑶等族的长老。他耐心地听取各方意见,询问民生疾苦,商讨施政方略,常常连口水都顾不上喝。
而真正决定未来国运的核心会议,则在夜晚的总督府议事厅中进行。
这晚,议事厅内灯火通明。向拯民坐在主位,左右下手,左边是以李定国、巴勇等为首的武将,虽然风尘仆仆,但个个精神抖擞;右边则是以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为首的文士谋臣,人人面色凝重。
会议一开始,气氛就极为热烈。议题迅速集中到了最核心的问题——国号。
“老夫以为,当沿用‘明’号!”一位原明朝的遗老率先开口,他捋着胡须,神色激动,“大明享国近三百年,正统所在,民心所向。沿用明号,可迅速安定前明遗民之心,号召天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