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你贴榜文,我写新约
第82章 你贴榜文,我写新约 (第2/2页)朱秉文趁皇帝问及“民间私塾泛滥”之患,呈上一份《教化分流疏》,提出“官学养仕,民学启智”八字方针。更建议设立“庶民艺监司”,专管民间学堂备案与资助,隶属礼部但独立考评。此策表面收权,实则承认民间办学合法性。退朝后,他对赵砚之叹:“我不是在帮你们夺权,是在替朝廷留条退路——若民心真归彼处,至少还能体面交接。”
(4)大理寺的印,盖出了第一条活路
谢知节主动调阅各地“清商学院”报备材料,发现竟有十一处已按《户婚律》中“族学设塾”条款完成登记。他据此出具公文:“凡依古制设塾者,不得以‘非法’论。”等于为民间办学找到法律掩体。当礼部官员怒斥“牵强附会”时,他反问:“若连祖宗留下的缝隙都不许百姓钻,那这法网到底是护民,还是困民?”文书下发当日,三十六州新增两百余所合规私塾。
(5)黑羽楼的马队,驮着看不见的税
萧厉珩下令旗下商号每月向各地“清商学院”捐赠一笔“乐器损耗费”,名义为“勾栏同行互助金”。资金经三层账目流转,最终以“匿名善款”形式到账。更妙的是,他安排细作在市井散布消息:“听说了吗?哪家班子不捐钱,黑羽楼就不保他的货道。”连曾经敌视民艺塾的戏班也咬牙掏银子,“与其被砸场子,不如当个善人”。
(6)她还在边关,可她的名字成了通关符
一名少年背着自制节拍器赴庐州求学,途经关卡被兵卒拦下:“无路引不得通行。”少年掏出一页纸,上抄《醒心帖》首段,落款“苏清商亲授弟子监证”。兵卒面面相觑,竟真的放行。此事迅速发酵,各地关隘开始流传“背得出《醒心帖》,走得过十八哨”的说法。而此刻,苏清商正坐在驿站檐下,见驿童捧来一堆新信——每封封口都印着不同城市的火漆印章,像极了一枚枚微型牌匾。她轻轻吹开茶沫,心想:现在,轮到他们替我铺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