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歧路抉择
第四十一章:歧路抉择 (第2/2页)“转移?”谢文渊心中一动。
“不错。”吴石意味深长地看着他,“我近日接触了一些人,看到了一些事。真正的革命者,并未因屠刀而绝迹。他们转入了地下,深入了农村,正在积蓄力量,寻找一条真正能救中国的道路。那是一条更为艰难,却也更为彻底的道路。”
谢文渊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他隐约明白了吴石的意思。这条“更为彻底的道路”,指向的是那些正在被通缉、被污名化,却曾与他并肩作战,曾让他看到过底层民众真正力量的势力。
“石兄,你……你是说……”谢文渊的声音有些干涩。
吴石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从怀中小心地取出一本薄薄的、封面粗糙的小册子,递到谢文渊面前。谢文渊接过,借着昏黄的灯光,看清了封面上的字——《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夜深人静时,仔细看看。”吴石的目光带着一种信任与期待,“文渊,我知你为人,重情义,明是非,并非甘于随波逐流之辈。如今的局面,非黑即白,容不得太多骑墙。是继续在这泥潭中挣扎,浑噩度日,还是去寻找那真正的星火,为这黑暗的中国寻一条光明的出路,你需要做出抉择。”
吴石没有久留,留下那本小册子和一番沉重的话语,便如同来时一样,悄无声息地消失在雨夜之中。
那一夜,谢文渊宿舍的灯光亮至天明。他反复阅读着那本薄薄的小册子,里面的观点,如同一道道闪电,劈开了他心中积聚已久的迷雾。它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深层矛盾,指出了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论证了在敌人统治薄弱地区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的可能性。这些论述,与他一路北伐所见到的农村凋敝、农民困苦,与他在汀泗桥、贺胜桥、武昌城下感受到的民众支持的力量,严丝合缝地对应起来!
他回想起周恩来在黄埔的教诲,回想起北伐路上那些箪食壶浆的农民,回想起牺牲战友们那纯粹而坚定的眼神……一条模糊却似乎更加清晰、更加贴近他内心对“革命”本质理解的道路,开始在他眼前若隐若现。
这不再是派系之争,而是道路之争,是关乎中国未来命运的选择。
天快亮时,他合上小册子,将其小心翼翼地藏好。他走到窗前,推开窗户,清晨湿润而微凉的空气涌入,带着雨后泥土的气息。东方天际,泛起一丝鱼肚白,微弱,却顽强地穿透了黎明前最深的黑暗。
他回头,看着桌上那本方紫石砚和厚重名册。父亲传承的文化血脉,无数战友牺牲的生命重量,仿佛都凝聚在此刻,压在他的肩头,也指引着他的方向。
歧路彷徨已然结束。在血与火的洗礼、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之后,谢文渊,这位来自荆楚大地的军人,终于在时代的十字路口,做出了他人生中最为艰难,也或许是最为重要的抉择。他决定,去追寻那看似微弱、却代表着光明与希望的星火,哪怕前路漫漫,荆棘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