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潜邸效命
第四十三章:潜邸效命 (第1/2页)民国十六年(1927年)夏末,湘鄂赣边界山区的湿热水汽尚未完全消散,一场影响更为深远、性质截然不同的政治风暴,已在中国大地酝酿并迅猛爆发。武汉国民政府内部的“左派”力量,在内外交困下迅速瓦解、分化,汪精卫等人最终也走向了“分共”、“清党”的道路,史称“宁汉合流”。曾经高举的革命旗帜彻底变色,大规模的逮捕与屠杀蔓延至武汉及长江中游地区。
这一消息,如同一声闷雷,传到了正在湘东北平江一带山区艰难“考察”的谢文渊耳中。他所在的“军事观察组”早已名存实亡,成员们人心惶惶,或通过各种渠道打探消息,寻找新的靠山,或干脆不告而别,自谋生路。带队军官的约束力也降至冰点。
当确认“宁汉合流”、武汉方面亦开始全面“清党”的消息属实后,谢文渊独自站在一处可以眺望群山的高坡上,内心充满了巨大的荒谬感与彻底的冰寒。他冒着生命危险,脱离监视,潜行数百里,苦苦追寻的那条吴石口中的“星火”之路,似乎在一夜之间,被来自四面八方的反革命洪水所淹没、扑灭。他手中紧握的那个“寻医问药”的暗号,此刻显得如此苍白无力,甚至可能成为一个致命的陷阱。
他回想起吴石那夜的话语,“武汉这边……恐难持久”,竟一语成谶。如今,南昌、武汉,这两个曾经对立的中心,已然同流合污,将屠刀共同指向了曾经的盟友。放眼全国,似乎已难觅一片可以容纳理想与信念的净土。巨大的迷茫与孤立无援的绝望,如同这山间的浓雾,再次将他紧紧包裹。
继续在山中漫无目的地寻找那可能已不复存在或无法接触的“星火”?他或许能凭借野外技能生存,但意义何在?个人的坚持,在如此宏大的历史逆流面前,显得如此渺小。返回原部队或寻找新的国民革命军部队?这意味着他必须彻底隐藏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戴上更加沉重的面具,去为一个已然背叛了最初理想的政权效力。这与他离开武汉教导团的初衷背道而驰。
就在他进退维谷、内心激烈斗争之际,一个偶然听到的消息,让他看到了一丝极其微弱的、或许可以暂时栖身的缝隙。原北伐军中的一些非蒋介石嫡系部队,尤其是部分湘军和鄂军,在经历了复杂的政局变幻后,正面临着被分化、吞并的境地。这些部队中的一些中下层军官,对现状不满,又无力反抗,正处于一种彷徨观望的状态。而控制了两湖地区的新桂系势力(李宗仁、白崇禧),为了巩固地盘、抗衡蒋介石,正在有选择地吸纳、整编这些部队,试图打造属于自己的军事力量。
桂系……谢文渊的思绪飞快转动。桂系虽也参与了“清党”,但其与蒋介石之间存在深刻的矛盾,并非铁板一块。更重要的是,桂系控制的两湖,相对远离此时政治斗争最激烈的宁、沪、汉中心区域,或许能提供一个暂时的、相对不那么引人注目的容身之所。在那里,他可以借助旧军队的体系隐藏下来,保住这“有用之身”,静观时局之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