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金陵淬砺
第四十五章:金陵淬砺 (第2/2页)入学伊始,便是严格的政治审查和军事技能复核。谢文渊凭借其真实的黄埔底子和在基层部队磨练出的过硬本领,顺利通过了各项考核。在填写各种表格时,他小心翼翼地处理着关于“东征北伐后至加入第十九军前”这一段经历的描述,含糊地以“伤愈滞留、寻找部队未果、辗转流离”等理由搪塞过去,重点突出在第十九军的“功绩”和对“革命领袖”的“拥戴”。
特别班的学员,多是来自各部队的营、团级军官,年龄、背景、派系各不相同。课堂之上,讲授的是德、日先进的参谋业务、师旅级大兵团作战指挥、国防战略等高等军事学术。谢文渊如同久旱逢甘霖,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他深知,这些知识无论未来走向何方,都是极其宝贵的。他缜密的思维、扎实的实战经验以及对战术的深刻理解,很快便在学员中脱颖而出,连一些眼高于顶的教官也对他刮目相看。
然而,课堂之外,才是真正的考验。学员们私下里的交谈,往往围绕着当前的政局、派系斗争以及“剿共”战事。谢文渊依旧保持着在桂系时的习惯,多听少说,谨慎表态。他敏锐地察觉到,即使在陆大这样标榜“纯粹军事”的学府,政治渗透也无处不在。有秘密调查人员在暗中观察学员们的言行,也有不同派系的人在暗中拉拢、分化。
他尽可能地避免卷入这些是非。他将大部分课余时间都用在图书馆研读战史、兵要地志,或是独自在操场上锻炼身体。他偶尔也会与一些同样埋头学术、不问政事的学员交往,但都保持着适当的距离。
在这期间,他竟意外地遇到了一个故人——吴石。吴石此时也已进入陆大深造,但似乎是在另一个班次。两人在一次全校性的军事讲座上相遇,目光交汇的瞬间,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与警惕。他们没有公开相认,只是在一次擦肩而过时,吴石极快地低语了一句:“风波恶,慎言行。”谢文渊微微颔首,心领神会。吴石的出现,既让他感到一丝他乡遇故知的慰藉,也让他更加警惕周围环境的复杂。
在陆大的学习,不仅淬炼了谢文渊的军事才能,更让他对国民党政权的本质有了更为清醒和深刻的认识。他看到了高层内部的腐败倾轧,看到了对日妥协政策的端倪,也看到了其对内镇压的残酷。课堂上那些关于“攘外必先安内”的论调,与他内心日益强烈的民族危亡感形成了尖锐的冲突。
他开始利用陆大图书馆相对丰富的藏书,秘密阅读一些被查禁的进步书刊,以及关于苏联红军建设和游击战争的论述。这些被严密控制的“异端邪说”,如同暗夜中的灯火,进一步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金陵淬砺,磨砺的不仅是他的军事锋刃,更是他的革命意志。他知道,当有一天他离开这座最高军事学府,重返部队时,他将不再是那个仅仅为了“存身”而潜伏的旧军官,而是一个带着明确目标和更深沉力量的战士。他等待着,等待着将所学用于真正救国救民事业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