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收容重整
第四十九章:收容重整 (第2/2页)他做的第一件事,是稳定军心。他召集全体官兵,没有空泛的说教,而是直面惨痛的现实。
“弟兄们!南京丢了,我们很多战友、同胞没能出来……这是奇耻大辱!”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但这耻辱,要靠我们自己去洗刷!小鬼子想亡我国家,灭我种族,我们答应不答应?!”
“不答应!”台下响起了参差不齐却带着愤恨的回应。
“对!不答应!”谢文渊目光如炬,“我们现在是人少,枪破,肚子也饿!但这都不是当逃兵、当孬种的理由!想想死在南京城里的弟兄,想想还在鬼子铁蹄下的父老乡亲!我们要是散了,垮了,谁去打鬼子?谁去报仇?!”
他宣布了严格的纪律,严惩了几个煽动逃跑、抢劫民财的兵痞,同时尽力改善伙食(尽管也只是稀粥杂粮),亲自巡视营房,慰问伤员。他的以身作则和坦诚相对,逐渐赢得了这支残兵败将的信任。
第二件事,是恢复战斗力。他根据现有的人员和武器,重新编组了班、排。将还有战斗经验的老兵和新兵混编,以老带新。他将支队里仅有的几挺轻机枪和掷弹筒集中使用,组建了火力分队。训练从最基础的队列、射击、投弹开始,利用一切时间,甚至在行军途中也不间断。他亲自示范战术动作,讲解利用地形地物、夜间行军、伏击扰敌等游击战术——这些知识,部分来自陆大的学习,部分源于他对当前敌我力量对比的清醒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他特别注意发掘和培养骨干。他发现了一个原为机枪射手、在南京撤退时带着机枪零件突围出来的老兵赵德标,提拔他当了机枪班长;发现了一个读过几年私塾、头脑灵活的年轻士兵李振华,让他负责文书和宣传工作。他需要在这支残破的队伍里,重新建立起骨架。
转年,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初,春寒料峭。谢文渊率领着这支经过初步整顿、士气有所恢复的支队,奉命向大别山边缘的立煌(今金寨)地区转移,那里将是第五战区预设的游击根据地之一。行军路上,他们避开日军主要交通线,跋涉于丘陵山地之间。条件依然艰苦,但队伍不再像刚从南京出来时那样混乱绝望,有了一定的秩序和凝聚力。
一天夜里,部队在一处山坳宿营。谢文渊查完哨,独自坐在一块山石上,望着南方沉沉的夜空。那里是南京的方向。他掏出怀中那用油布包裹的紫石砚和花名册,轻轻摩挲着。花名册上,又添了许多在淞沪、南京牺牲的、他认识或不认识的名字。他感到肩上的担子从未如此沉重,但内心的目标也从未如此清晰。
收容重整,不仅仅是收拢溃兵,更是收拢这个民族濒临破碎的信心,重整走向胜利的信念。他知道,更漫长、更艰苦的敌后游击战,正在前方等待着他和他的这支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