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铁血少帅:华夏山河寸土不让 > 第127章 万流归奉

第127章 万流归奉

第127章 万流归奉 (第1/2页)

民国十九年九月十九日,奉天城。
  
  秋日的晨光穿透薄雾,洒在奉天火车站哥特式钟楼的尖顶上。
  
  七点整,当沉重的铜钟敲响第一声,一列来自天津方向的专车喷吐着浓烟,缓缓驶入站台。
  
  这列挂着八节专用车厢的火车,载着首批受邀参加"国民救国会议"的华北教育界、工商界代表,历经十六小时的颠簸,终于抵达了这座正在书写历史的城市。
  
  平津著名报人陈敬轩提着沉重的皮箱,随着人流走下火车。
  
  他扶了扶金丝眼镜,镜片后的双眼因长途旅行而布满血丝,却难掩其中的好奇与审视。
  
  "此次国民救国会议,大会定于28日正式召开,而相关活动自20日起,便已陆续展开,包括专题座谈会、主题展览、实地参观调研等一系列配套安排。"
  
  "虽然行程紧凑,但还好将将赶上了,我一定要好好观察一番,看看这个‘新东北’到底是什么气象!"
  
  作为一名在《大公报》笔耕十余年的资深记者,他见证过直奉战争的硝烟,记录过易帜的复杂博弈,也目睹过南京政府的日渐腐化。
  
  此次北上,他带着三分期待、三分疑虑,还有四分知识分子特有的审慎。
  
  "先生,请往这边走。"
  
  一个清朗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陈敬轩抬头,看见一个身着蓝色学生装、臂戴"救国会议服务团"标识的年轻男子正微笑着向他示意。
  
  年轻人约莫二十岁年纪,胸前的校徽显示他来自东北大学,举止得体,语气恭敬却不卑微。
  
  "接待处设在前方五十米处,我们会协助您办理登记和住宿安排。"
  
  学生边说边自然地接过陈敬轩手中的行李箱,
  
  "旅途劳顿,我们已经备好了茶点。"
  
  陈敬轩微微颔首,随着引导向前走去。月台上的景象让他这个见多识广的老报人也不禁暗自惊叹。
  
  巨幅标语从月台顶棚垂落,红底白字格外醒目:
  
  "热烈欢迎各界代表共商国是"
  
  "统一救国,复兴华夏"
  
  引导牌设计得清晰明了,分别指向"平津代表团"、"西北代表团"、"华南代表团"等不同区域。
  
  每个区域都设有接待桌,后面坐着身着制服的工作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核验证件、发放材料。
  
  最让陈敬轩印象深刻的是维持秩序的士兵。
  
  这些东北边防军的宪兵,身着笔挺的灰蓝色军装,武装带上配着毛瑟手枪,站立如松,目光警惕却不凶悍。
  
  当有代表询问路线时,他们礼貌地指路,甚至还会帮忙提一下行李,与陈敬轩在南京、北平时所见军警的跋扈形成鲜明对比。
  
  "这些当兵的,倒是训练有素。"
  
  陈敬轩暗自思忖。
  
  在接待处,工作人员高效地核验了他的邀请函和身份证明,递给他一个牛皮纸文件袋:
  
  "陈先生,这是您的会议材料,包括住宿安排、近期日程和奉天城市地图。您的行李我们会直接送到宾馆。"
  
  陈敬轩打开文件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本装帧精美的《会议期间日程指南(初稿)》。
  
  翻开扉页,居然是附有张汉钦亲笔签名的欢迎辞。
  
  指南内容详尽得超乎想象:
  
  从每日的会议、座谈安排,到餐饮、交通信息,甚至还包括奉天近期的天气预测和穿衣建议。
  
  "真是周到啊。"
  
  陈先生不禁感叹。
  
  他被引导至一辆黑色的福特轿车前,司机身着整洁的制服,恭敬地为他打开车门。
  
  车内,小几上已经备好了热茶和当日的《东北日报》。
  
  头版头条正是关于会议筹备的报道,配着一张奉天全市张灯结彩的照片。
  
  轿车驶出车站,陈敬轩透过车窗观察着这座陌生的城市。
  
  街道宽阔整洁,两旁商铺林立,行人衣着体面,面色红润,与关内城市常见的灰败景象截然不同。
  
  最让他惊讶的是交通秩序:车辆和行人都严格遵守交通指示,有轨电车按时到站,看不到常见的拥堵和混乱。
  
  "奉天的交通管理,似乎比北平好上不少。"
  
  陈敬轩对司机说。
  
  司机自豪地回答:
  
  "先生,这是少帅特批的交通整顿计划,请了德国的专家来指导。现在违反交规的要罚款还得义务执勤三天呢。"
  
  抵达下榻的"光复宾馆"(原大和旅馆),陈敬轩再次被东北方面的周到安排所折柔。
  
  宾馆大堂悬挂着中英双语的欢迎横幅,工作人员训练有素地办理入住手续。
  
  他的房间安排在三楼,朝南,宽敞明亮,卫生间配有罕见的抽水马桶和淋浴设备。
  
  书桌上,除了一份更加详细的活动日程表外,还有一本厚厚的《奉天城市指南》,从历史沿革到风土人情,从商业区分布到紧急联系方式,一应俱全。
  
  甚至还有一盒奉天特产——老边饺子馆的代金券。
  
  "这等细致周到,远超我来时的预期。"
  
  陈敬轩喃喃自语,对东北政权的治理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
  
  与此同时,在千里之外的黄海海面上,一艘名为"海亨"号的客轮正破浪前行。
  
  甲板上,南洋侨领李文澜老先生扶着栏杆,眺望着远方逐渐清晰的海岸线。
  
  李老先生年近七旬,须发皆白,但身板硬朗,目光如炬。
  
  作为南洋华侨筹赈总会的副主席,他这次代表东南亚三百万华侨北上,肩负着考察东北政权、决定投资方向的重任。
  
  "李先生,预计一小时后抵达营口港。"秘书恭敬地报告。
  
  李文澜点点头,思绪万千。
  
  他十六岁下南洋,从橡胶园苦力做到如今拥有多家工厂的侨领,历经沧桑,对祖国的感情复杂而深沉。
  
  去年他曾在南京受到常委员长接见,但对那个政府的效率和廉洁程度深感失望。
  
  这次北上,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想看看这个能全歼日寇的东北政权,究竟有何不同。
  
  "呜——"
  
  汽笛长鸣,"海亨"号缓缓驶入营口港。
  
  李文澜惊讶地发现,这个东北的港口与他想象的完全不同。
  
  码头上起重机林立,货轮云集,工人们穿着统一的工作服,正在有条不紊地装卸货物。
  
  他甚至还看到一艘美孚石油公司的油轮正在卸货。
  
  更让他惊讶的是接待流程。船刚靠岸,一队身着白色制服的检疫人员就登船进行健康检查,效率之高令他咋舌:
  
  "在南洋,这等检查至少要半天时间。"
  
  通关手续更是简便快捷,工作人员礼貌专业,完全没有索要"好处费"的暗示。
  
  出口处,明显的"会议代表接待处"指示牌下,工作人员核验身份后,立即安排他们登上专列火车。
  
  "这就是东北的效率吗?"
  
  李文澜暗自惊叹。
  
  列车沿着南满铁路北上,窗外的景色逐渐变化。
  
  广袤的辽河平原上,庄稼长势喜人,远处可见正在兴建的工厂厂房,高耸的烟囱冒着白烟。
  
  铁路沿线,每隔一段就有士兵站岗执勤,见到专列纷纷立正敬礼。
  
  "看来张汉钦司令对这条交通线十分重视。"
  
  李文澜对随行秘书说。
  
  秘书点头称是:
  
  "听说少帅下了死命令,必须确保会议代表往返安全万无一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