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渡民
第192章 渡民 (第2/2页)赵钟岳走进院中,直奔右手边的小屋。
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来的时候了。
李顺昨日带他熟悉境况,就曾言明,李昌惯在此屋做事,还代为引荐过。
赵钟岳于门外报声,“学生今日前来取粮。”
“进!”屋中传出回应。
‘吱呀——’
赵钟岳推开门。
李昌抬眼看了一眼来人,声音平淡地问。
“今日还是按昨日的老样子?”
“是,李管库。”
赵钟岳点头回应,二人都是公事公办。
李昌拿起毫笔,勾了几笔,随即起身,领着他去取粮。
赵钟岳如今能全权操持的活计,只有两件。
其一,给老弱妇孺扎堆的那处善养院,发放当日做工薪粮。
李煜收留这些妇孺老弱,白养肯定也是不现实的。
是故,那处善养院中的女眷们,需要纺织缝补,烧火做炊,以工换薪。
赵钟岳便需根据其昨日交工的数量与成色,核定每人每日,五合到一升不等的定粮。
就算有那带孙逃难来的老妪,每日洒扫街道,也能领回五合米,勉强糊口。
孩童所需口粮单独另计,毕竟也没人指望这些孩童能干多大贡献。
其二,主持施粥的琐事。
这施粥,更是简单。
善养院门外粥棚所施,无非就是稀汤寡水,其实也耗不了许多米粮。
一日不过仅熬米三五升。
这稀如水的米汤,真就是仅限于叫人饿不死。
只叫人能灌个水饱,糊弄度日。
与其叫粥,倒不如说是吊命清汤。
就这样的东西,却也足够让人感恩戴德。
赵钟岳初时,心中有过不解。
这施粥本是不必要的。
能入堡的流民,要么是毫无威胁的老弱妇孺,要么就是出丁当兵的新卒家小。
这些人,主公李煜都有所安置,不管是薪粮,还是饷粮,都够他们吃食。
就连木柴,每日亦有出城丁壮一齐采伐,随粮定量配给。
一个院子里凑一凑柴薪,足以满足各户炊煮之用,还会有所结余。
直到昨日,赵钟岳亲眼见到一名新卒的家眷,将领回的一升饱满米粮视若珍宝般小心收起。
而后才领着面带饥色的孩子,默默汇入粥棚前的队伍。
那一刻,赵钟岳才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
这粥棚,并非为了果腹。
与其说是无端的仁慈。
倒不如说是主公李煜,正在用区区三五升米的日耗,买下整个顺义堡百姓的‘心安’。
赵钟岳沉默地领着粮,心中念头急转。
这个屯堡,瞧着秩序井然,但上下之分也自有森严壁垒。
李氏宗族和家仆,像一张细密的网,笼罩着一切。
稳定,却也意味着僵化。
他又该如何融入其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