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乡绅眼红:凭啥韩澈能卖好盐?
第35章 乡绅眼红:凭啥韩澈能卖好盐? (第1/2页)开元二十五年,秋九月初二,辰时。
海风带着咸腥味掠过盐滩,新搭的竹棚下,陈三郎正按照韩澈教的法子,将滤好的卤水均匀洒在盐田的陶片上。阳光透过薄雾洒下来,卤水在陶片上泛着晶莹的光,再过两个时辰,就能晒出雪白的细盐。韩澈蹲在一旁,指点周明调整竹棚的角度:“再往南挪半尺,正午日头最烈时,刚好能挡住直射的阳光,盐粒才够细。”
周明连忙应着,和陈三郎一起挪动竹棚。远处,几个渔民扛着渔网路过,看到盐田边的雪白盐堆,忍不住喊:“韩公子,你这盐要是能多晒点,俺们以后就不用吃带沙子的官盐了!”
韩澈笑着挥手:“放心,等试晒成功,就教大家一起做!”他心里正盘算着,要是能在周边几个村子都推广这法子,不仅能让乡邻们多赚点钱,自己也能靠传授方法收点微薄的指导费,慢慢把产业链做起来——这是他从现代学到的“共赢”思路,比单打独斗稳得多。
“韩公子倒是好心,就是不知道这‘好心’背后,藏了多少好处。”
一个略带讥讽的声音从盐滩入口传来。韩澈抬头望去,只见柳存义带着两个乡绅走了过来,一个穿着藏青色锦袍,面色微胖,是镇上开粮铺的冯德昌;另一个穿着灰色长衫,留着山羊胡,是做布庄生意的赵启元。三人手里都摇着折扇,眼神扫过盐堆时,满是掩饰不住的眼红。
韩澈心里一凛——果然来了。昨天在县衙,柳存义就跟着刘万山一起告状,今天又带了其他乡绅来,显然是不甘心,想找他的麻烦。他站起身,拱手道:“柳乡绅、冯乡绅、赵乡绅,不知今日来盐滩,有何贵干?”
柳存义走到盐堆前,用折扇尖拨了拨盐粒,嘴角撇了撇:“贵干谈不上,就是来看看,韩公子这‘雪白盐’到底有什么门道,能让苏明府都另眼相看。不过话说回来,韩公子,你一个寒门子弟,突然就能晒出这么好的盐,还卖得比官盐贵,这钱赚得也太容易了吧?”
冯德昌跟着附和:“可不是嘛!这津门的盐田,历来都是几家大族轮流照看,哪轮得到外人插脚?韩公子,你这盐晒得再好,没个官府的正式文书,怕是不合规矩吧?”
韩澈心里清楚,他们嘴上说“不合规矩”,其实就是眼红他赚钱。这些乡绅平日里垄断着镇上的粮、布、盐生意,如今他突然冒出来,断了他们的财路,自然不会善罢甘休。他不动声色地说:“冯乡绅说笑了,昨天苏明府已经查验过我的盐,认可了这晒盐的法子,还允许我先让陈三郎和周明试晒,怎么会不合规矩?至于赚钱,我这盐是凭本事晒出来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算不得‘容易’。”
“凭本事?”赵启元冷笑一声,“韩公子怕是忘了,这盐滩的土地,早年可是柳家的产业,后来才分给百姓耕种。你现在用这盐滩晒盐,没跟柳乡绅打声招呼,就敢私自卖盐,是不是太不把我们这些乡绅放在眼里了?”
这话明显是找茬。韩澈知道,跟他们硬争土地归属没意义,这些人就是想借机敲诈。他看向柳存义,语气平静:“柳乡绅,这盐滩是官府分给百姓的,我向陈三郎、周明借了一小块地方试晒,也给了他们相应的报酬,并未占任何人的便宜。若是柳乡绅觉得不妥,大可以去县衙找苏明府评理,我相信明府会公正裁决。”
柳存义没想到韩澈这么硬气,还敢提苏明府,脸色沉了下来:“你以为有苏明府撑腰,就能为所欲为了?告诉你,这津门的事,不是苏明府一个人说了算!我们这些乡绅在镇上经营多年,人脉、资源都比你一个外来的小子多,你要是识相,就把晒盐的法子交出来,大家一起做,少不了你的好处;要是不识相,哼,以后有你麻烦的!”
韩澈心里的火气上来了,但还是压了下去——他现在根基不稳,不能跟乡绅们彻底撕破脸。他深吸一口气,说:“柳乡绅,晒盐的法子是我反复试验才琢磨出来的,里面的门道很多,不是随便交出来就能学会的。而且苏明府已经说了,等试晒成功,会由官府牵头推广,到时候自然会教给大家,不用劳烦各位乡绅费心。”
“官府牵头?”冯德昌挑眉,“韩公子倒是会找靠山!不过你别忘了,官府的俸禄,还得靠我们这些乡绅缴纳的赋税支撑。要是我们不乐意,苏明府的日子也不好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