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乡绅告到县衙!县令:先看看再说
第38章 乡绅告到县衙!县令:先看看再说 (第1/2页)开元二十五年,秋九月初二,未时。
津门县衙外的石狮子旁,几棵老槐树叶被秋阳晒得发蔫,韩澈跟着差役走到朱漆大门前时,远远就看见陈三郎、周明带着五六个渔民站在墙角,手里还提着半筐雪白的细盐,显然是担心他吃亏,特意赶来作证。
“韩公子!”陈三郎看到他,连忙迎上来,声音压得很低,“我们听说柳乡绅在里面告你,就赶紧过来了,要是县令问起,我们帮你说话!”
周明也跟着点头,把盐筐往韩澈面前递了递:“这是今早刚晒好的盐,比官盐还细,县令一看就知道你没说谎!”
韩澈心里一暖,这些渔民虽然朴实,却比那些乡绅重情义。他拍了拍陈三郎的肩膀:“多谢你们,有你们在,事情就好办多了。”心里却暗自盘算——柳存义敢先一步来县衙,肯定做了准备,说不定还找了县衙里的人,光有人证物证还不够,得用逻辑和事实让县令没法偏袒。
差役领着韩澈往里走,穿过仪门,便是县衙的正堂。堂前院子里,柳存义、冯德昌、赵启元正站在廊下,身边还跟着一个穿青色长衫的中年人,看打扮像是县衙的主簿。柳存义看到韩澈,嘴角勾起一抹讥讽:“韩公子,你总算来了,我还以为你不敢来呢!”
韩澈没理他,目光落在那主簿身上——这人他没见过,不过看柳存义跟他说话的神态,两人显然认识,说不定柳存义就是找了他疏通关系。他不动声色地跟着差役进了正堂,只见县令苏明远坐在公案后,身穿青色官袍,手里拿着一卷文书,眉头微蹙,像是在思索什么。公案旁站着一个书吏,手里握着毛笔,准备记录。
“草民韩澈,见过苏明府。”韩澈上前一步,拱手行礼,动作标准——这几天跟王承嗣学的唐代礼仪,总算没白练。
苏明远抬了抬眼,目光在他身上扫了一圈,又看向门口的柳存义等人:“都进来吧,有话当面说,别在外面吵。”
柳存义连忙领着冯德昌、赵启元和那主簿走进来,躬身道:“下官柳存义,见过苏明府。今日来,是想告发韩澈私占盐滩、私晒私卖盐,违反盐法,还请明府为我们做主!”
“哦?”苏明远放下文书,手指在案上轻轻敲了敲,“你说他违反盐法,可有证据?”
柳存义立刻道:“当然有!津门的盐滩历来由官府登记管理,韩澈未经允许,就私自占用陈三郎家的盐滩晒盐,既没在县衙登记,也没缴纳盐税,这就是铁证!而且他卖的盐比官盐还贵,哄抬物价,坑害百姓,冯乡绅、赵乡绅都能作证!”
冯德昌和赵启元连忙附和:“是啊苏明府,我们都能作证!这韩澈就是个外来的小子,不懂规矩,还敢跟我们作对,要是不治他的罪,以后谁还把官府的规矩放在眼里?”
韩澈等他们说完,才平静地开口:“苏明府,草民有话要说。草民确实在陈三郎家的盐滩晒盐,但并非‘私自占用’——陈三郎自愿将盐滩借我试晒,草民也给了他报酬,这一点陈三郎可以作证。至于登记缴税,草民前几日刚试晒成功,还没来得及去县衙登记,昨日王县尉来盐滩查看时,草民已经跟他提过此事,王县尉说会跟明府您报备,允许草民先试晒,等效果好再推广登记。”
他顿了顿,示意陈三郎把盐筐拿进来:“草民晒的盐,明府可以看看——比官盐更细更纯,没有杂质,百姓买回去不用再过滤,而且草民卖的价格虽然比私盐贵,但比官盐便宜三成,怎么会是哄抬物价?要是草民真的坑害百姓,百姓也不会愿意买我的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