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韩澈:光卖盐不够,得搞产业链
第41章 韩澈:光卖盐不够,得搞产业链 (第1/2页)开元二十五年,秋九月初三,辰时。
清晨的薄雾还未完全散去,津门镇外的盐滩上已传来细微的脚步声。韩澈踩着沾着露水的青草,手里拿着一张粗糙的麻纸,上面用炭笔勾勒着简单的图样——那是他昨晚熬夜画的产业链草图,上面写着“盐-渔-加工”三个大字,旁边还标注着“咸鱼干、腌鱼、鱼酱”几个小字。
作为一个穿越者,韩澈比谁都清楚“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前几日虽在县衙赢了柳存义,但他深知柳存义不会善罢甘休,单一卖盐的抗风险能力太弱,一旦柳存义真的断了水源或堵了销路,他和乡邻们辛苦攒下的这点家底,很可能一夜归零。只有把“渔”和“盐”结合起来,搞深加工,形成产业链,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哥,你又在看这张纸啦?”身后传来清脆的声音,韩婉儿提着一个布包跑过来,里面装着母亲赵氏准备的粗粮饼,“娘让我给你送早饭,还说让你别太累,要是柳乡绅再找麻烦,咱们就少晒点盐,平安最重要。”
韩澈接过布包,摸了摸妹妹的头,心里一阵温暖。赵氏总是这样,习惯了安稳度日,怕他惹上麻烦。但他知道,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一味退让只会让人得寸进尺。“婉儿,你觉得咱们的盐好吃吗?”他故意问道。
韩婉儿用力点头:“好吃!比以前买的盐细多了,炒菜也不发苦。”
“那要是咱们用这盐腌鱼,会不会也比别人的好吃?”韩澈指着不远处的渔船,“陈三郎叔他们每天捕那么多鱼,新鲜的卖不完就会坏,要是咱们把鱼用细盐腌起来,做成咸鱼干,不仅能放得久,还能卖到更远的地方,这样大家就能赚更多钱了。”
韩婉儿眼睛一亮:“对啊!上次你教大家做的咸鱼干,阿婆说比镇上卖的还香,要是能多做些卖,肯定能赚钱!”
韩澈笑了笑,这正是他的想法。现代的食品加工产业链思维,放在唐代绝对是降维打击。他不仅想做咸鱼干,还想尝试做鱼酱、腌鱼块,甚至用盐和香料搭配,做出不同口味的产品,覆盖更多客源。但这些都需要一步步来,首先得说服陈三郎他们,让渔民愿意把鱼卖给自己加工。
吃过早饭,韩澈提着布包往陈三郎家走去。陈三郎家就在海边的渔村里,院子里晒着几张渔网,他正蹲在门口修补渔网,周明也在一旁帮忙。看到韩澈过来,两人连忙起身打招呼。
“韩公子,这么早来找我们,是有什么事吗?”陈三郎擦了擦手上的渔线,语气带着几分恭敬——经过县衙一事,他对韩澈更信服了。
韩澈走到院子里,把手里的草图递给他们:“陈叔、周叔,我今天来,是想跟你们商量件事。咱们光卖盐,抗风险能力太弱,要是柳存义再搞点小动作,咱们的盐就可能卖不出去。我想,咱们不如把渔和盐结合起来,收大家捕的鱼,用咱们的细盐做成咸鱼干、腌鱼,再拿去卖,这样既能让鱼不浪费,还能多赚一份钱,大家也能跟着受益。”
陈三郎和周明凑过来看草图,虽然看不懂“产业链”三个字,但“咸鱼干”他们是知道的。周明皱了皱眉:“韩公子,这主意是好,可咱们没做过批量的咸鱼干啊,要是做坏了,鱼和盐都浪费了,那可就亏大了。”
陈三郎也跟着点头:“是啊,而且咱们也不知道县城里的商铺收不收这个,要是卖不出去,堆在家里也不是办法。”
韩澈早料到他们会有顾虑,这正是他需要解决的问题。“陈叔、周叔,你们放心,做咸鱼干的法子我会教大家,用咱们的细盐,把控好盐量和晾晒时间,肯定能做好。至于销路,我打算去找王小姐帮忙,她是县尉千金,认识县城里的商铺掌柜,说不定能帮咱们联系销路。”
提到王瑾萱,陈三郎和周明都松了口气。他们虽然没见过王瑾萱,但也听说过她是个有见识的姑娘,之前韩澈遇到麻烦,她还帮过忙。“要是王小姐能帮忙,那这事就有谱了!”陈三郎脸上露出笑容,“韩公子,你说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
周明也跟着附和:“对!我们这就去跟其他渔民说,让大家把卖不完的鱼都送来,咱们一起做咸鱼干!”
韩澈心里松了口气,渔民这边算是初步搞定了。接下来,就得去找王瑾萱了。他跟陈三郎、周明约定好,下午就开始收鱼,先小批量试做一批咸鱼干,然后再去县城找销路,之后便往王承嗣的县尉府走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