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王瑾萱邀游津门湖:想跟你聊聊民生
第45章 王瑾萱邀游津门湖:想跟你聊聊民生 (第1/2页)开元二十五年,秋九月初七,巳时。
津门湖的水汽还没完全散去,风一吹,带着淡淡的芦苇香。
湖边的柳树垂着绿丝绦,偶尔有几片叶子落在水面上,漾开一圈圈细碎的涟漪。
韩澈站在湖边的石阶上,手里攥着昨天王承嗣派人送来的信——信里没说别的,只说王瑾萱想邀他游湖,聊聊津门的民生事。
他来得不算早,湖面上已经泊着一艘乌篷船,船夫老周正坐在船头擦拭船桨,见韩澈过来,笑着打招呼:“这位可是韩公子?王小姐在船里等你呢。”
韩澈点点头,踩着跳板上了船。
乌篷船不大,船舱里铺着干净的席子,靠窗的位置摆着一张小桌,桌上放着一壶茶和两个青瓷杯。
王瑾萱坐在桌旁,穿着一身月白色的襦裙,外面罩着件浅碧色的披帛,头发用一支玉簪挽着,没有过多的装饰,却比上次在集市上见到时更显素雅。
“韩公子,久等了。”
王瑾萱见他进来,起身微微颔首,语气比上次更显温和,“听说你最近忙着渔盐的事,能抽出时间来,倒是我叨扰了。”
“王小姐客气了。”
韩澈在她对面坐下,目光不经意扫过船舱——里面没有多余的陈设,只有一个小竹篮,隐约能看到里面放着几卷书,想来她是真的想聊事情,不是单纯游湖。
他端起茶杯,指尖触到微凉的杯壁,心里暗自琢磨:王瑾萱是县尉之女,又是县令义女,平时接触的都是官场之人,怎么会突然找自己聊民生?难道是王承嗣想通过她了解什么?
老周慢悠悠地摇起橹,船缓缓驶离岸边,向湖中心飘去。
王瑾萱望着窗外的芦苇荡,先开了口:“韩公子,上次你帮我解围,还提了识字的法子,我一直没好好谢你。后来听说你改良了晒盐法,又改了渔船,让渔民们多了收成,心里实在佩服——你一个寒门子弟,能想到这些,不容易。”
韩澈笑了笑,放下茶杯:“王小姐过奖了。我只是不想看着大家饿肚子,渔民们靠海吃饭太苦,能帮一点是一点。”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不过,光靠改良渔船和晒盐还不够。现在虽然渔获多了,但渔民们不知道怎么储存,鲜鱼放不了几天就坏了;盐是卖得好,可还有不少人家买不起,只能吃粗盐……这些都是问题。”
这话正好说到王瑾萱心坎里。
她从竹篮里拿出一卷纸,摊在桌上——上面画着津门镇的大致地图,标注着渔港、盐场、集市的位置,还有几处用红笔圈起来的地方。
“我这几天也在琢磨这些。你看,这几处是偏远的村落,那里的百姓连粗盐都难得,更别说你的雪白盐了;还有渔港那边,渔民们捕了鱼,只能当天去集市卖,遇到雨天就卖不出去,只能眼睁睁看着鱼烂掉。”
韩澈看着地图,心里有些惊讶——这地图画得很细致,连每条小路都标出来了,显然王瑾萱不是随口问问,而是真的做了功课。
他指着其中一个红圈:“这里是李家村吧?我去过一次,村里大多是老人和孩子,青壮年都去外地打工了,想买盐都得走十几里路去镇上。”
“正是。”
王瑾萱点点头,眼神里多了几分忧虑,“我爹常说,民生是根本,可津门这地方,靠海却吃不上鱼,产盐却吃不上好盐,说起来实在讽刺。
以前也有人想过办法,比如让盐商把盐运到村里,可盐商嫌路远利润低,不愿意去;渔民们也试过把鱼腌起来,可法子不对,腌出来的鱼又咸又腥,没人买。”
韩澈听着,心里渐渐有了底——王瑾萱是真的关心民生,不是装样子。
他想起现代的“便民点”和“深加工”理念,试着用唐代能理解的语言说出来:“其实,这些问题不是没办法。比如盐,咱们可以在村里设个‘便民盐点’,让盐工定期送盐过去,价格比镇上便宜些,百姓们能接受,盐工也能多赚点;至于鱼,除了鲜卖,还能做成咸鱼干、鱼松,既能储存,又能卖到更远的地方,渔民们的收入也能多一笔。”
“咸鱼干?鱼松?”
王瑾萱眼睛一亮,凑近了些,“这是什么法子?我从来没听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