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七章 策论
第四百九十七章 策论 (第2/2页)“其二,部族林立,耶律、萧氏共治,然契丹、奚、渤海诸族,貌合神离,隐患深藏,此乃‘肘腋之患’,”
“其三,其政粗犷,不重教化,唯恃强力,劫掠成性,失道寡助,此乃‘根本之失’!”
随即,盛长权再引经据典,纵论前朝血泪教训,笔锋如刀:“前朝乾祚三百一十二载,其末季‘幽云之失’,非唯兵不利,战不善,实乃君臣苟安,武备废弛,更兼边将贪墨,军心涣散,遂使险要之地,拱手资敌!此乃血泪之鉴!”
“前前朝臻祚四百零五载,其衰亡之始,亦在边患频仍,朝廷应对失据,或一味退让纳币以求苟安,或轻启边衅而损兵折将,终致民穷财尽,国势日颓,为凉国前身所趁!”
再树本朝榜样:“反观我大洪太祖、太宗皇帝,开国之初,厉兵秣马,重振武备。太祖皇帝亲征,三战三捷,挫凉国凶锋于雁门关外,方奠定北疆三十年太平之基!此乃‘以战止战,以武卫疆’之明证!”
“故臣以为,御凉制胜之策,当以‘固本培元,伺机进取’为纲……”
盛长权从强军、筑城、困敌、分化,到最终决战,层层递进,逻辑严密,既有战略高度,又有战术细节。
字字珠玑,风骨凛然!
洋洋洒洒数千言,待他落下最后一笔,墨迹淋漓,气贯长虹!
盛长权自觉这篇策论写的极好,不仅表述新颖论点,还文笔温润,肯定了本朝方略,完全没有年轻人的自傲峥嵘,可以说是展现出自己超越年龄的深沉智慧与磅礴格局!
盛长权暗自得意,不过,策论耗费心神,待停笔时,日头已过中天,强烈的饥饿感袭来。
盛长权搁下笔,揉了揉有些发酸的腕子,他从考篮底层取出一个小巧的铜吊子、几块用油纸包好的黑炭、火石火镰。
这是每个考生必备的——考场只提供冷水,热食热水需自理。
他小心地将铜吊子架在号舍角落特设的小小泥炉上,用火石引燃黑炭。
炭火噼啪作响,映亮了他沉静的脸,待水微沸,他从考篮里拿出家中精心准备的干粮:几个用精面混着粗粮蒸得硬实耐放的饼子,一小罐用香油炒制的咸香酱菜,还有一小包撕成细条的熏肉脯。
他掰碎一个蒸饼投入滚水中,待饼块吸饱热水变得绵软,再舀入粗陶碗中,撒上肉脯丝,就着酱菜,一口一口,安静而斯文地吃了起来。
动作间带着一种在逼仄困境中维持体面的坚韧,铜吊子里的水有限,需省着用,他吃完后只小口啜饮了半碗热水解渴。
斜对面的“甲字黄号”里,袁善见也在用饭。
他的食物同样简单,但盛长权注意到,他用来盛水的是一只莹润光洁的白玉小盅,显然非考场规制之物,能带进来,足见其身份特殊或打点得当。
袁善见吃得极慢,细嚼慢咽,姿态从容,仿佛身处静室书斋而非这污浊牢笼,偶尔抬首,目光沉静无波,与盛长权视线在空中短暂交汇,彼此微微颔首致意,随即各自沉浸于自己的世界。
高手之间,一切尽在不言中。
反观不远处“丙字洪号”里的“卧龙”董文昌,则不时传来压抑的抱怨和杯盘磕碰声。
他嫌弃蒸饼粗粝刮嗓子,带来的精致点心又被衙役糟蹋得不成样子,只能勉强啃几口,食不下咽,笨手笨脚生火烧水时还被烟呛得连声咳嗽,心情愈发暴躁,捶打桌板的声音引得巡场衙役厉声呵斥。
一时间,倒是也闹出不少动静来。
周末出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