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1章 咏荔枝
第851章 咏荔枝 (第2/2页)谁不知道,贾宝玉为了能够讨女孩子们的欢心,可是恨不得连天上的白玉盘都摘下来的。
虽然贾宝玉这诗既比不过贾琏,更无法与湘云比较,但是大家也习以为常了。
贾宝玉是诗社中发挥最不稳定的之一,一时灵感来了,可以争夺三甲之位。
运气差的时候,直接就掉车尾。
今日倒也算是好的了。
接下来分别是迎春,岫烟,探春,宝琴,惜春,香菱和李纨。
“红衣谁解裹玉丸,风露凝成水晶寒。离枝易褪胭脂色,入口甘回齿颊酸。”
“三山降雪化晶丸,鲛泪凝香带夜寒。莫作红尘妃子笑,冰心自守水晶盘。”
“青笼携来荔子丹,小姬剥出水晶寒。一餐已解文园渴,不羡仙人承露盘。”
“五月南风荔子丹,皱红小碧满银盘。水晶细嚼甜于蜜,满口生香玉露漙。”
“千峰流出玉浆寒,勾漏真人此炼丹。火枣交梨浑俗品,一盘擎出荔枝丸。”
“降绡裹泪玉光寒,离却南枝忍独看?一颗丹心犹带露,冷月中宵嚼出酸。”
“星罗绛壳缀林端,玉裹绡红耐暑难。蜜意深藏休尽取,凝脂玉魄自生寒。”
这七首,众人皆推宝琴的最佳,可与湘云一较高下,其余的皆弱不少。
至于宝琴和探春重了“荔子丹”这个典,也没什么好说的。正好证明她们没有提前通过稿,因此在探春提议修改之后再行誊抄的时候,也遭到李纨等人的拒绝。
接下来,终于轮到最关键的时刻。
鉴赏蘅芜君与潇湘妃子的作品了!
诗社成立一年了,其实成员们各自的实力如何,大家心里都有个大概。
其中宝钗和黛玉毫无疑问是诗社中的头部人物。
以前甄玉嬛在的时候,合湘云、宝琴、探春几人之力,还勉强能与她们争一争。
如今甄玉嬛回了南边,探春实力又弱一线,只湘云和宝琴二人,实在难以抗衡。
除非湘云潜力爆发,或许能将二人其中之一踩下去。
至于贾宝玉和贾琏,别说了,一个比一个发挥更不稳定。
这其实也是大家通常默许最后鉴赏钗黛作品的原因。
没办法,若是先看这两位的,其余人的大概就不好意思拿出来献丑了。
于是在大家期待的眼神中,李纨将钗黛二人的诗稿拿出来。
瞅了一眼,似乎有些诧异,又翻了另一张来瞧,而后笑道:
“果然不愧是林潇湘,竟然作了两首。”
黛玉这个时候也是有点紧张的,毕竟要和宝钗见高下了。
可是她很快就皱起眉头。
她分明看见李纨也瞅了宝钗的诗稿,却单提她,这是什么意思?
有些意识到什么的她,也不再矜持,直接走到李纨身边,翻开自己的稿纸往下一瞅。
只一眼心里就十分愤怒。
好个宝姐姐,竟然骗人。
她就只写了一首!
其他人并不知黛玉和宝钗还有额外的约定。
只听得李纨这么说,都纷纷上前瞅看。
然后就有人不依道:“好个潇湘妃子,大家都写一首,偏她要多加一首,还是律诗,这是定要显露她的才华比我们都高。”
“对,要罚她!”
眼见黛玉惹了“众怒”,被众人眼神瞧着的东道主连忙表态:
“虽然她违了规矩,但是我们不妨先瞧瞧她写的怎么样。若不好,再罚她如何?”
明知道贾琏这是偏心,袒护黛玉。
到底大家都只是玩笑,也没有揪着不放,纷纷声明:要是黛玉写的不好,定要重罚。
于是大家纷纷朝黛玉的诗稿看去:
上头一首是七绝:
乐府曾占第一班,赐衣赢得耐朱颜。
何人更倚沈香榭,裸玉裎酥辍牡丹。
下面一首七律:
霞绡乍褪露冰丸,玉液凝脂沁齿寒。
马嵬坡下香魂杳,妃子笑中珠泪残。
丹心岂惧炎威炽,蜜意偏宜冰雪掩。
天生尤物招人妒,羞与凡葩共倚栏。
两首诗看罢,大家神态各异。
尽管因为黛玉的违规,大家多少都带着一些挑刺儿的心理来瞧。
但是最终还是不得不承认,黛玉不愧林潇湘之名。
其诗论修饰之细腻,论视角的别出新意,确实胜过旁人。
尤其是这首七律,若是不知道题目,乍一看,谁又知道是写的荔枝?
“天生尤物招人妒,羞与凡葩共倚栏。”
果然旁人写荔枝是荔枝,林姐姐写荔枝哪里是荔枝,分明是写人。
大家都觉得好,自然也就没有人再提惩罚之事。
都想着快点再看宝钗的稿子,想瞧瞧蘅芜君能否压林潇湘一头。
“鲐文轻裹赤瑛盘,冰魄初融月窟寒。
万品瑶席谁冠首?血泪凝珠荐玉坛!”
整首诗念完,众人皆说好,但实则内心有些遗憾。
宝钗的这首诗虽然用词是比她们斟酌一些,但是似乎没有达到比过黛玉的水准。
严格来说,也就中上品。
若是如此,此番头甲第一名,非黛玉莫属了。
于是几个自觉写的不好的,都纷纷朝着黛玉进行恭贺,恭喜她又得了魁首。
而黛玉虽然胜了,心里却十分不好受。
那是一种处心积虑想要“算计”别人,最终被人给“晃点”了的感觉。
很刺挠,感觉浑身不得劲。
于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她走到宝钗面前质问道:“蘅芜君为何不信守承诺?”
呃,黛玉此言一出,众人纳罕。
眼看有瓜吃,湘云探春等原本都凑到迎春身边,看她们誊录诗稿了,闻言都立马回来。
面对黛玉的发难,宝钗倒是神态自若,缓缓道:“我以为潇湘妃子的意思是,想要与我单独比试一番,是故没有写上去。”
黛玉原本还有点生气,觉得宝钗是故意让她丢脸。
听到宝钗的解释,心里半信半疑的同时,立马说道:“哦,听蘅芜君的意思,是已经作了,只是没有写在上面?”
众人一听,立马就明白了,大概是宝钗和黛玉有单独的约定,所以黛玉才会作了两首诗。
而宝钗也做了两首,只是误解了黛玉的意思,所以暂时没有写出来。
面对黛玉的审视,“误会”了的宝钗知道,再不给个交代,这妮子肯定要发飙了。
于是就点了点头。
“好啊,宝姐姐既然还有好的,干嘛藏着掖着,快快写来。”
看着宝钗被湘云等人拉着往书案处走,黛玉气的心肝疼。
果然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
她多写一首,被众人口诛笔伐。
知道宝钗也多作了一首,众人就是这个态度?
有的时候,真的很想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