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章 防范农民军,更要防范西吉斯蒙德
182章 防范农民军,更要防范西吉斯蒙德 (第1/2页)接下来的几天里,大军继续按照计划,拖着西吉斯蒙德的军队,在“神圣罗马帝国”腹地到处转圈。
按照让娜公主的说法,英法战争的经验已经证明,机动性更强、组织度更高的一方,在面对兵力虽然更多,但组织更松散,行动更缓慢的一方时,牵着对方鼻子走,在对方境内进行长距离行军,可以有效降低敌人战斗力,挑起他们内部的矛盾,直到双方的实力来到一个新的平衡点。
只不过,当年她是在那个更加庞大,但贵族们心思不齐,军队也乱七八糟的法国一方;现在指挥的,则是“英格兰军”那个位置了。不过原理上,依然是差不多的。
而实际操作起来,其实还更加简单。因为当年英格兰人在法国腹地行军,是需要冒着很大风险的。尤其是战争后期,很多地方的村民也学聪明了,开始使用各种办法,对抗和躲避双方军队。
之前,吴王在洛林的栋雷米村隐居过一段时间,让娜公主也随着他去过那里。栋雷米村是个相对富裕的村子,因此,各种措施也齐全一些。
他们借住的达尔克家,是当地的“乡贤”。虽然没有官身,但常年担任村长。家族亲属和姻亲里,也是有人在教会里任职的。
达尔克家主持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充当“城堡承包商”。他们从当地领主那里,租来一座已经不怎么使用的旧城堡,并且进行了改装加固。附近发生战斗,就带着村民逃进城堡里躲起来。
这种城堡,碰上正规军,还是很可能被打下来。但进行攻城,需要很多准备,并且承受拼死反抗的村民带来的损失,却抢不到什么东西。指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补给的话,行动速度就不可能快起来,经受的损失也会增加。这样一来,敌人反而会主动选择绕开。
当然,更多的村子,防御水平是远不如栋雷米村的。因此,每次出征,还是能抢到很多东西。但在吴藩这边,不但不用抢,还能让当地人主动送补给过来,节约大量原本用来就地征粮和加工食物的时间。这样的环境,指挥起来,可就舒服多了。
另一方面,阿勒曼尼的松散程度,更是远超法兰西。虽然内部领主林立,但面对外敌的时候,国王还是有实力把大小贵族们聚集起来,一起去参战的。而在阿勒曼尼,大贵族们给国王使绊子才是日常。哪怕去意大利成功加冕,也只是更有点面子。选帝侯们搭不搭理你这个“皇帝”,都得看情况。
当时选择行军路线的时候,朝廷里很多人认为应该绕一圈,拉开和西吉斯蒙德的距离,然后向波西米亚方向机动。
现在已经确定,西吉斯蒙德通过号召大家维护信仰,镇压胡斯派异端,得到了教会和很多大领主的支持,实力比之前膨胀了不少。而波西米亚那边,因为外交上的失败,也导致不少原本摇摆观望的势力,选择加入敌人一边,导致情况非常被动。
目前,吴藩最有战斗力的两支军队现在都在波西米亚那边,等于要用自己的薄弱部分,去对抗实力大增的敌人主力,当然会很凶险。之前这种军队四处分散、各自行动的安排,也无法应对目前急剧恶化的形势。所以,现在需要尽快跟他们汇合,才能更有把握面对敌人。
不过让娜公主认为,现在不应该去波西米亚,而是要继续在阿勒曼尼这边,设法牵着敌人转圈。等派去波西米亚的军队,完成了预定的任务,再让他们来这边汇合。
她说,现在选帝侯们支持西吉斯蒙德,是因为这次农民的造反规模太大,让他们很是意外,并且从中感受到了威胁。因此,他们才难得地乐意让渡权力,让皇帝集合大家的力量,进行镇压。
但是,这种授权是有条件的。之前,西吉斯蒙德利用布拉格市民和一些中立派贵族的摇摆心态,说服了大批胡斯派信徒和同情者转而支持自己。而如果善加操作,他们也同样可以利用其他贵族们摇摆的心态,让他们不再支持西吉斯蒙德。
所以,她建议,不要去东边,反而要向萨克森腹地前进,威胁德累斯顿。如果这边敌人太多,就转向北方,扑向勃兰登堡或者马格德堡,尽量把韦廷家和霍亨索伦家的注意力也拉过来。然后,就转头向西,去汉诺威,最后转向西南,进入莱茵河流域。
那里是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交界的地区。法国王室、勃艮第公爵、南边的瑞士山民,西北的低地人,还有洛林公爵等一众帝国诸侯,以及特里尔和科隆两个大主教,都在试图朝那边伸手,导致局势非常混乱。因此,吴王一派逃出巴黎的时候,就潜逃到那里,在当地经营已久,可以算作是他们的核心势力范围了。
在那里,他们可以集结尽量多的军队,并且与走近路赶来的其他援军汇合,然后在一个选好的优势战场,迫使远道而来的西吉斯蒙德决战。这样,效果才是最好的。
而且,这样行动,肯定可以挑起敌人内部的矛盾。她说,自己很了解萨克森的韦廷家族。这些人和西吉斯蒙德的关系并不好,如今选择出钱出兵,肯定是希望能在自己领地之外就解决问题,免得波及自己的领地,造成经济损失,甚至引发当地农民一起起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