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曹兵入汉中
第595章 曹兵入汉中 (第2/2页)此三人,皆是曹操麾下心腹将领,追随曹操多年,在兖州叛乱之中,也是坚定不移站在曹操这一边的死忠。
如此配置,再加上以枣衹为关中后援,又以司马懿、杨修为参军祭酒,阵容极其豪华。
临别之时,曹操给了曹昂三个锦囊,让其在面见张鲁后打开。
曹昂有些惊讶,但还是将锦囊收好,随后在曹操亲自送别之下,自洛阳出发,过函谷关,至长安后走褒斜道入汉中。
这一路其实还算好走,秋收之后在秦岭中乃是旱季,没有让人疯狂的雨水,也没有酷热的炎旱,而且走的还是褒斜大道,算是很是顺畅了。
曹昂这一路行军并不慢,所带俱是精兵强将,又有司马懿和杨修参赞军事,辅佐指挥,在曹操地盘内行军速度高达日行六、七十里地。
之所以能够保持如此高速,主要还是因为这是领内行军,大部分情况下军队都无须修筑防御设施,露天情况下可直接宿营休息,而在遇到城镇时,更可以直接入城宿营。
不过饶是如此,上至曹昂,下至士卒依旧累的够呛。
好在这一路上都堪称风调雨顺,待到十一月初时,大军已经抵达长安。
在进入长安之后,曹军一边补充粮草物资,一边也让士卒休整了三日,随后再度出发。
从长安到汉中有多条道路,选择道路不仅仅是要考虑道路的好坏,也需要考虑到战略需求。
好在此时张鲁已经归顺了曹操,因此曹昂在司马懿和杨修的建议下,选择了走陈仓道。
陈仓道虽然比褒斜道要长出两百里地,但陈仓道是所有入汉中道路中最为好走的一条,它沿嘉陵江上游谷道而行,虽然路程较长,但沿途地势较为平夷,适合大军行进。
然而陈仓道再是好走,毕竟还是栈道,行军速度明显下降了许多,哪怕有张鲁特地派遣过来接应的向导和侍从领路,曹军的进军速度也下降到了日行三十到四十里地。
曹军上下奋力赶路,总算是赶在大雪封山之前,走出了陈仓道抵达白马塞。
杨松、杨柏兄弟俩受张鲁之命,在白马塞恭候曹昂。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粮草补给以及酒水肉食。
曹昂安顿完大队人马之后,将酒水肉食连带着张鲁馈赠给自己的厚礼财货悉数发放了下去,犒赏全军。
曹军顿时士气大振,并欢呼曹昂的名字,这也意味着曹昂初步获得了这些曹军士卒的认可。
安顿好部队之后,曹昂留下杨修并诸将在白马塞看管部队,只带着司马懿和曹定(曹安民)两人前往南郑拜会张鲁。
得到杨松汇报的张鲁亲自出城二十里相迎,一看见曹昂,张鲁就激动的迎了上来,握住曹昂的手大为热情。
当晚,张鲁在南郑摆宴招待曹昂,几乎将南郑所有的名门豪族都给请了过来。
在宴会上,曹昂感受到了赤裸裸的谄媚和阿谀,甚至就连张鲁本人,对曹昂也是相当迎合,隐藏讨好,全无半点封疆大吏的威严和自矜。
宴会之后,张鲁将曹昂、司马懿和曹定请到了后院书房会谈。
曹昂和司马懿对视一眼,知道戏肉来了。
果然,进入书房后聊了没多久,张鲁就主动将话题引向了川北战局。
“川北战事,实牵动我心。”
张鲁眉头紧皱,一副十分忧心的模样:“如今天雄、剑阁已入我手,梓潼近在眼前,只是汉中兵力不足,未敢深入蜀中。”
说到这里,张鲁故意展眉笑了起来:“幸得大将军不吝援手,更派得曹卧虎前来,我也可稍稍安心了。”
杨松在旁也凑趣的笑了起来,连连点头:“主公之言甚是,只是曹将军大军方至,路途辛苦,总要将息几日才好。”
说着,杨松朝着曹昂拱了拱手道:“曹将军且放心,主公已将补给之任交予在下,营中但有所缺,曹将军可直接吩咐外臣。”
停顿了一下后,杨松偷偷暼了一眼张鲁,后者则微微颔首。
收到暗示之后,杨松这才继续问道:“只是不知曹将军准备何时动身,南下蜀中?”
“南下蜀中?”
曹昂闻言,顿时愣了一下,不由自主的望向司马懿。
司马懿干咳一声,开口道:“天师有所不知,大将军有令,命我等暂且屯住白马塞,以应后续之变。”
张鲁眉头微皱,杨松赶忙问道:“如今战线已推至梓潼,曹将军大军若不入蜀,岂非白耗于白马?如此闲投散置,实非上策。”
司马懿笑而不答,只是转头去看张鲁。
张鲁登时有些坐不住了,也明白了曹昂和司马懿并非短智之辈。
于是,他不得不主动开口道:“曹将军,左将军不奉朝廷诏令,擅自出兵入益,如今与我汉中健儿僵持于葭萌一线。此番求援,正是希望曹公之师能够及时南下,前往前线助战。其中一应军需供应,民夫劳役,我必会安排妥当,绝不让将军为难。”
虽然张鲁道出真实用意,可曹昂却并没有答应对方,而是推脱要考虑一下。
张鲁也不敢催逼曹昂,只能答应了下来。
曹昂返回大营的路上,拉着司马懿的手询问道:“仲达素来足智多谋,精明睿达,必有高见教我,还请不吝赐教。”
司马懿谦虚了一下之后,回答起来:“主公,此事关键不在是否南下,而在于兵权。”
曹昂讶然,随即深思起来,脸上闪过恍然之色,似有所得。
司马懿继续说道:“张天师所言,此番南下汉中,已有三万余众,累计增兵两次,取白水,夺天雄,出剑阁,下梓潼。如今汉中过半兵力已在蜀中。若是将军能以入蜀为因,独揽兵权,莫说是汉中,便是益州也可染指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