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9章 确定死亡时间原因
第1179章 确定死亡时间原因 (第2/2页)当尸体被重新装入防腐袋时,解剖台上残留的腐败液体和组织碎屑已被彻底清理,只剩下标注着编号的检材瓶整齐排列。张林看着小林整理的解剖报告,在“死亡原因”和“死亡时间”栏目的结论处画了圈:“这些结论需要技术科的进一步验证——涤纶纤维的成分分析、指甲缝残留物的DNA检测、手表表芯的损坏原因鉴定,尤其是DNA结果,若能匹配到嫌疑人,将成为案件侦破的关键。”
解剖室的通风系统仍在运转,腐臭味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消毒水的刺激性气味。张林摘下乳胶手套,指尖因长时间用力而泛白,他看着窗外渐暗的天色,想起东方花园工地那个尚未确认身份的死者——或许在这些冰冷的解剖数据里,藏着他身份的线索,也藏着指向凶手的密码。小林将检材送往实验室时,脚步格外轻快,她知道,这份详细的尸检报告,将为李明团队的侦查工作提供最关键的方向。
刑侦支队信息研判室的日光灯管在午夜时分开始“滋滋”作响,灯光忽明忽暗,把满墙的失踪人员照片照得斑驳。小周把法医张林送来的尸检核心特征贴在白板中央——“男性,35-45岁,身高172±2Cm,右手食指有抓伤,佩戴锈蚀手表(指针停10:15),死亡时间10月1-4日”,红色马克笔在“10月1-4日”上画了三道粗线,笔尖划破了纸张。
“从9月28日开始查,重点筛身高170-175Cm、近10天内报案的男性失踪者,”小周的声音像被砂纸磨过,他捏着第九杯速溶咖啡的空包装袋,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尤其是从事体力劳动的——工地上发现的尸体,衣着简陋,指甲缝有纤维,很可能是体力从业者。”
年轻警员小吴揉着发红的眼睛,鼠标在屏幕上滑动的速度越来越慢,屏幕蓝光在他脸上投下深深的黑眼圈。“这破系统能不能优化下?”他把鼠标往桌上一摔,“查个‘体力劳动’能跳出八百多条,一半照片都是五年前的,发型都变了,怎么比对?”他指着屏幕上“王海涛”的条目,照片里的男人左脸有刀疤,“你看这个,建筑工人,身高173,年龄40,条条对得上,可他半年前就去外地打工了,家属说上周还视频过,又得排除。”
老刑警老赵突然“啪”地合上笔记本,椅腿在地面蹭出刺耳的声响,惊得窗台上的仙人掌晃了晃。“我这腰快扛不住了,”他扶着腰站起来,警服衬衫的下摆露出一截贴在皮肤上的护腰,“从晚上八点查到现在,眼睛都快成斗鸡眼了,每条信息都得看三遍——姓名、年龄、特征、失踪时间,一个都不能错,比蹲守还熬人。”他拿起桌上的凉掉的泡面,叉子叉起坨软塌的面条,没吃两口就放下了,“这玩意儿吃第三顿了,嘴里都淡出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