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从龙之功来了!——谁要见司马睿啊?!
第58章 从龙之功来了!——谁要见司马睿啊?! (第2/2页)那属官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神色,声音压得更低:
“皆是些……文牍典籍,以及些许家私。数量不多,但务求隐秘、迅捷。具体事宜,三日后,自有专人登船与管事细商。”
“小人这就让他们打扫船舱,恭候大驾。”
沈跃深深一揖,直至地面。他知道,家主的安排,已经达成了一半——但是,押注琅琊王?
这么多宗室,只押注琅琊王,真的没问题吗?
这一批运送南下的,也确实都是些文牍典籍,青铜礼器,以及珍贵锦缎、金饼之类,可以拿来当钱花的东西。
这趟走完,沈家立刻接到了第三个任务:
“你们家的船不错。快,也稳。——若是运人,能运多少?”
沈跃那张看着老实憨厚的脸上,瞬间写满了为难神色。他低头盘算了好一会儿,吞吞吐吐开口:
“实不相瞒,船上装货容易,装人难。咱们这船,只有舟师,舵工,大账房,能有单独的房间,全部让出来,也只能装七八人……”
“全部改装载客呢?!”
沈跃低下头,手指在长袍上划来划去,像是在现场计算。这个问题,家主早就和他推算过,已经有了详细的方案。
但是,为了不要让王府的人看出他有备而来,这时候,装也要装出他是临时想的:
“十人。——运送贵人,最多装载十人,如果贵人身边的侍从肯挤一挤,最多最多,二十到四十人。”
他抬起头,有些哀求地看着那位年长属官:
“再多真的不行了,我们走海路,船上的淡水,食粮,全都要预先装载,压舱物也不能少……”
“这不够。”官员断然道。他逼视沈跃,声音低沉,一字字如夏日的雷霆滚动在他头上:
“我若至少要运走一千人呢。给你钱,给你船,给你人手——从琅琊,到建邺,要快,要隐秘,要安全,有没有法子?”
“我……没有。”沈跃垂头想了好一会儿,这才咬着牙缓缓摇头。不等长史发作,他赶紧补上:
“但是,家主应该有!”
“你家家主?”
官员浓密的眉毛微微一扬。和沈家连做几次生意,他也不是没打听过的,有些事情也并不是那么难打听——
那位年方十六,墨绖从戎,力挽狂澜,主掌家事的少年,终于要被推到台前了吗?
有趣……
沈跃低头道:
“是。家主久慕中原文华风流,此刻正在游学……只是,方遭丧乱,身戴重孝,不便进见贵人。若贵人不嫌冒犯,小人即刻传信,唤他前来。”
“要多久?”
“小人尽快!”
沈乐当然不在琅琊本地——哪怕是装,他都要装做不在,否则就太不像了。
轻骑快马,急速北上,终于把他从泰山脚下揪了回来,他还一脸意犹未尽的样子,书箱里厚厚一迭拓印的纸张。
三日后,琅琊王府一处僻静别院。
沈乐一身素色麻衣,垂眸肃立,听着屏风后传来的细微声响。挺好,这次终于能见到正主了——
也不知道是见司马睿,还是见王导?希望是王导,司马睿真的没啥好见的……如果是弄个侍从来打发他,那就下下签了。
不过不至于,之前见沈跃的,已经是比较高阶的官员了,这一次,总能再高一点吧?
王导这时候才是琅琊王司马来着……
他心里思索不停,面上却是波澜不惊。片刻,一个身着深衣、气度雍容的中年文士缓步从屏风后转出,神色温润如玉。
目光落在沈乐身上,看似轻飘飘的,沈乐却觉得,他仿佛想要把自己看一个透彻:
不愧是“王与马,共天下”的王氏家主啊,历史上的大佬,果然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
沈乐心里感慨着,却并不紧张:开玩笑,他连李世民都见过了,王导算啥?
大不了重开!
“这位便是沈家主?年少有为,令人感慨。”王导声音平和,自带一股令人信服的韵味:
“在下琅琊王导,蒙王上信重,忝为司马。南下之事,关乎国本,还望沈家主坦诚相告。”
沈乐心中凛然,果然是这位大人物亲自来了。他深深一揖,执礼甚恭,神色却不带谄媚:
“小子沈乐,拜见王司马。家门不幸,小子重孝在身,冲撞贵人,万望海涵。南下之事,小子与家族必竭尽全力,只是不知王司马所谓‘千人’,是虚指,还是实需?”
王导微微点头,不答反问:“听闻沈家主曾言,三船仅载数十人方可保稳妥。然则,如今所需远超此数,卿何以教我?”
沈乐早就得到消息,有了通盘计算,这时候也不装作需要现想。他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
“若只求运送千人,征调十几艘民船,船上的人挤一挤,分批由内河缓缓而行,倒也或可勉强做到。
但王司马所求,是‘快、隐、安’三字。内河水路,关卡林立,流民窥伺,消息难掩,且耗时弥久,恐生变故。
更何况,时间一长,民心动荡,恐怕有大批流民依附而行。若成昭烈携民渡江之势,恐怕,不是几艘小舟,上千人可以了局!”
“哦?”王导拂袖坐下,示意他继续,“依你之见,何以为之?”
“小子愚见,当分三路,明暗结合,虚实相间。”沈乐显然早有腹稿,此时侃侃而谈,言语条理清晰:
“明路,由王府属官率领大队人马,携大量次要物资、部分旁支族人及充数流民,大张旗鼓沿泗水、邗沟南下。此路不求快,但求声势浩大,吸引所有目光,是为‘疑兵’。”
“中路,精选王府核心属臣、重要士族家眷及其必要护卫、文书典籍,乘稳妥之内河船只,依旧走内河,但行程加快,护卫加强。此路承上启下,既分压力,亦保中坚。”
“而暗路,亦是最关键一路,”沈乐声音压低,目光灼灼:
“由小子率沈家海船,组成一支小型船队,不走内河,直下东海,沿海岸线南下,直入长江口,溯江而至建邺。此路,专司运送最核心之人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