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六章 倒鸥形机翼
第九百五十六章 倒鸥形机翼 (第1/2页)研究员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
“这是个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只有两条路,要么使用高比强度材料,要么降低要求。”
“是的,我们可以下调俯冲速度,虽然这会降低精度,但我们只能这样做。”
“误差有可能提升一倍,至60米左右。”
还有人说:
“我们现在对这款轰炸机的需求似乎不大,我们飞机已足够控制战场了。”
“是的,战斗机夺取制空权,水平轰炸机炸毁目标。”
“水平轰炸机需要的只是炸弹数量的问题。”
……
夏尔没说话,研究员说的这两条路都无法让他满意。
误差60米。
轰炸的目标如果是桥梁、铁路,甚至以后还有可能是军舰,这误差肯定不够。
不发展俯冲轰炸机?
夏尔能够拿捏英美,尤其是美国这世界第一工业大国,靠的就是空中技术优势。
所以它必须发展,不管多困难需要多少资金都要继续。
夏尔心下奇怪,史上德国人是怎么做到的。
难道他们给“斯图卡”上了昂贵的钛合金?
又或者降低了精度要求?
可能性不大,“斯图卡”各型号加在一起据说生产了6000多架,而且性能相当不错成了一代经典。
所以一定有办法,只是自己忘了什么。
夏尔盯着工作台上原型机的图片看了一会儿,总算找到了一点不协调的地方。
“它的前起落架似乎抬高了。”夏尔说。
“是的。”多恩指着设计图解释:
“为了获取更快的速度,我们增加了螺旋桨的长度。”
“但这样一来有可能使飞机降落时螺旋桨与地面发生碰撞。”
“为了避免这一点,我们只能加长前起落架。”
(上图为“骆驼”战斗机,其机头前配有一个又长又大的螺旋桨,为了使其降落时不至于与地面碰撞,必须将前起落架抬高使机头高耸)
夏尔指着起落架问:“那么,它的长度是否会影响机翼的受力?”
“当然。”多恩很肯定的回答:
“高速俯冲时起落架受到的阻力会直接作用在机翼上。”
“起落架越长意味着力臂越长,对机翼的影响就越大。”
然后夏尔就知道怎么改了。
“把起落架改短。”夏尔语气平静而坚决。
多恩愕然:
“可我们不能这么做,中将。”
“就像我们说的,一旦把起落架改短就会增加降落风险。”
“螺旋桨打到地面不比机翼断裂好多少……”
夏尔打断多恩的话:“如果起落架改短,同时螺旋桨又不会打到地面呢?”
“这,这不可能。”多恩一摊手,哪有这种两全其美的好事?
其它研究员也觉得不太现实,甚至觉得是天方夜谭。
夏尔不慌不忙的拿起笔,对着设计图上原型机的机翼改了两笔:“我们只要把机型改成这形状,就能改短前起落架而不影响螺旋桨。”
(上图为倒鸥翼飞机,因为机翼上的倒鸥形,可以保持机头同样高度不致于打到地面的情况下,改短前起落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