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3章、改出事了吧
第893章、改出事了吧 (第1/2页)长安城的春日已流逝了大半,柳絮渐稀,榴花初绽,正是每年最好的时节。
只是此时看似平静的朝堂之中却因各方利益调整的缘故而暗流汹涌。
这日恰逢大朝会,太极殿内,文武百官按品级肃立,气氛较往日更为凝重。龙椅之上,三娘面容平静,听着户部尚书禀报今春各道税粮入库情况。
御阶之下的李治身着储君冠服,身姿挺拔,眉宇间已已经没了孩童模样,活脱脱就是个小夏林,叫朝中的人看着就觉得有些膈应……
他看似专注地听着朝议,心中却在梳理着近日由张柬之与小武整理的关于吏治考成新法的诸多条陈。他清楚现在整顿军伍已引发诸多反弹,接下来触动文官集团利益的吏治革新,必将面临相当大的阻碍。
侍立在侧的小武,今日是一身东宫女官服饰,低眉垂目,美得特别有侵略性,甚至恍惚之间李治总感觉她比自己老娘还像是个女皇。
此时她注意到,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几位宰相今日格外沉默。而几位关陇出身的御史,则不时交换着眼神,似有不安。
就在朝议进行至一半,即将转入其他议题时,殿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而杂乱的脚步声,打破了殿内的肃静。一名背插赤色翎羽的驿卒,在殿前侍卫的引领下,踉跄着扑入大殿,声音嘶哑凄厉:
“八百里加急!河东急报!”
殿前上所有目光瞬间聚焦于那几乎脱力的驿卒身上。
侍立一旁的內侍总监连忙上前,接过那封被汗水浸透的加急文书,双手微颤地呈递至御前。
三娘拆开火漆,展开信纸,目光扫过,原本平静的面容骤然覆上一层寒霜。她捏着信纸的手指微微收紧,殿内落针可闻,只闻她略显沉重的呼吸声。
良久,她将信纸缓缓放下,目光如电,扫过殿下众臣,声音冷如冰:“河东都督府司马刘仁,勾结地方豪强,煽动被裁汰府兵及部分不法将校,于五日前在潞州举兵反叛。叛军攻占府库,杀害朝廷命官,现已聚众逾万,占据潞州,并分兵寇掠周边数县。”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改革会遇阻,但公然举旗造反的消息,仍如一块巨石投入死水,瞬间在朝堂上掀轩然大波。
“刘仁?他怎敢!”
“潞州乃河东重镇,漕运咽喉,此地一乱,关东粮道危矣!”
“竟敢杀害刺史,形同谋逆!陛下,当立刻发兵剿灭!”
惊怒、惶恐、激愤之声交织一片。武将队列中,不少人面露怒色,摩拳擦掌。文官队列则更多是忧心忡忡,窃窃私语。
李治心头亦是一震,但他迅速压下翻涌的情绪,目光紧紧盯着御阶之上的母亲,同时飞快地思索着。刘仁此人,他有些印象,出身河东刘氏,与关陇几家关系匪浅,其本身在军中经营多年,此次借着整军引发的怨气起事,绝非偶然。
长孙无忌此刻出列,面色沉痛:“陛下,刘仁悖逆,罪不容诛!然此事亦当反省,军制革新操之过急,以致逼反将士,酿成此祸……”
“长孙相公此言差矣!”不等他说完,一位素以刚直著称的御史便出言打断:“刘仁造反,乃其包藏祸心,与国策何干?莫非因怕噎废食,便任由军伍糜烂下去?正因有此类蠹虫,才更显革新之必要!”
“不错!刘仁此贼,分明是借机生事,意图不轨!”
“当务之急是速派大军平叛,以雷霆之势震慑宵小!”
朝堂之上,立刻分为两派,一方借机质疑新政,一方则力主强硬镇压,争论不休。
三娘冷眼看着下方的争论,并未立刻制止。直到声音渐歇,她才缓缓开口:“刘仁造反,罪在自身,与国策无涉。朕只有一言。”
她目光扫过全场,最终落在李治身上:“此等逆贼,当如何处置?”
李治深吸一口气,此刻的他只需要一个眼神就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于是越众而出,躬身朗声道:“回母亲,逆贼刘仁,悍然造反,袭杀命官,占据州府,其行可诛,其心当戮!儿臣以为,当立即遣派大将,统率精锐,速往河东,以泰山压卵之势,犁庭扫穴,平定叛乱,擒拿首恶,明正典刑!以此昭告天下,凡敢动摇国本者,必遭天诛!”
他声音清朗,掷地有声,带着一股斩钉截铁的决绝。这一刻他就不是那个需要躲在父母羽翼下的少年了,而是展现出储君应有的担当与魄力。
三娘眼中赞许,但面上依旧冷峻:“众卿以为,太子之言如何?”
“太子殿下所言极是!”
“臣附议!”
大部分朝臣,无论原先立场如何,在平定叛乱这个大方向上迅速达成一致。
“然则,该派何人为将?调拨何处兵马?”三娘再问。
殿内再次陷入短暂的沉默。这是一次机会,一次立下军功、掌握兵权的机会,各方势力都在心中飞快盘算。
就在这时,李治再次开口,声音坚定:“母亲,儿臣愿往!”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就连一直眼观鼻鼻观心的小武,也微微抬起了眼睛看了李治一眼。
“太子殿下万金之躯,岂可轻涉险地?”
“沙场刀剑无眼,殿下三思啊!”
立刻有老成持重之臣出言劝阻。
长孙无忌也微微蹙眉,欲言又止。
李治不为所动,目光迎向三娘审视的眼神:“母亲,新政乃儿臣与母亲共推,叛军矛头直指东宫,儿臣若退缩不前,岂非示弱于天下?此战,非仅为平叛,更为正名,为立威!儿臣恳请母亲,给予儿臣此次历练之机,儿臣必不负重托,荡平丑类,扬我李唐国威!”
他语气诚恳,理由充分,带着一往无前的决心。
三娘沉默地看着他,殿内静得可怕,此刻所有人心里都清楚,女皇接下来的决定至关重要。
良久,三娘缓缓道:“太子有此志气,朕心甚慰。然军国大事,非比儿戏。你且说说,若由你领兵,当如何行事?”
这是考校,也是给李治一个说服众人、展现能力的机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