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 第三百七十一章 知君者,世代不绝

第三百七十一章 知君者,世代不绝

第三百七十一章 知君者,世代不绝 (第1/2页)

《史记》里也有记载:“诗言志,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史记》记载,舜在20岁左右因孝顺名扬天下,30岁被尧举用,此后10余年间他代理天子事务。
  
  58岁时,尧离世,舜继位。
  
  在位39年后,舜在南方巡视途中驾崩于苍梧之野,遗体安葬于江南九嶷山。
  
  此地盛产香妃竹,民间传闻称舜帝离世后,其妻娥皇、女英闻讯奔赴九嶷山寻找亡魂。
  
  因极度思念丈夫,二人泪水如雨,滴洒在湘江两岸的翠绿竹叶上,化作点点泪痕。
  
  因此,诗人尊称这种竹子为香妃竹或泪竹。
  
  至此,从黄帝诞生到舜帝离世,5位伟大帝王的传奇画卷圆满落幕。
  
  《史记》记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据司马迁考证,武帝和舜帝都是有血缘关系的,这意味着中国古代早期的几位领袖都是同宗同脉。
  
  尽管考古证据尚未证实这一观点,但司马迁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中华文明可能存在共同的源头与血统。
  
  这一论断塑造了华夏民族的独特身份认知,同时也是历代华人为之自豪的文化认同。
  
  然而,也有人提出,炎帝、黄帝并非特指某位古人,更像是一个部落的首领。
  
  所以在此处,我们仅讨论《史记》中的相关内容,需注意的是,史书记载也并不一定绝对真实,需要大家自己辨别。
  
  【少年得志,中年沦落,晚年凄惨,死后闻名于天下#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是我们的童年阴影,看完之后吓得睡不着觉。
  
  长大后才明白,所谓的鬼怪也不是那么可怕。
  
  难怪在这本书里,鬼怪也许比人更善良一些。
  
  这本书的名字叫《聊斋志异》,它的作者是蒲松龄,他被称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
  
  那么本期视频就让我们来聊聊蒲松龄的故事。
  
  清康熙四十九年的正月,位于山东的淄川寒风刺骨,滴水成冰。
  
  三位老者站在相距九里的高台之上,相视无言。
  
  岁月如梭,少年已然白发苍苍。
  
  他们曾年少轻狂,以为功名富贵唾手可得,如今却都变成了镜花水月。
  
  谁也没能在半生的科举中出人头地。
  
  蒲松龄感慨人生无常,在回家的途中,有感而发,提笔写下绝句:“往日狂歌伴晨昏,相约共赴云津门。
  
  谁料一事无所成,同为白头会中人。”
  
  一事无成的蒲松龄,直至72岁才原地出宫,科场挣扎大半生,才得来一个岁贡生的头衔,也就是国子监的保送生。
  
  可谁又能想到,少年时期的蒲松龄也曾冠绝一时,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
  
  早在顺治十五年,年仅19岁的他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秀才,那时蒲家上下欢欣鼓舞,这无疑是他一生中的高光时刻。
  
  此后的他仿佛耗尽了所有的好运,屡试不第。
  
  从19岁的秀才到72岁的岁贡,他几乎每年都要参加乡试,但屡遭失败。
  
  相比之下,《儒林外史》中的范进至少还中了个举人,反观蒲松龄,可谓坎坷至极,令人扼腕叹息。
  
  他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名为《叶生》。
  
  蒲松龄在文中描绘了一个才华横溢,却因科举考试而郁郁不得志的人物形象。
  
  这篇作品的开篇,宛如蒲松龄对自身境遇的真实写照。
  
  后来,叶生因为屡次科举失利,最终抑郁而亡。
  
  死后他化为鬼魂,教导朋友之子学习,最终朋友之子金榜题名。
  
  朋友深感惋惜,一生虽助其子成名,自己却屡试不第。
  
  叶生一生跟朋友诉说“时代有命,姐夫则为文章吐气,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愿足矣”
  
  。
  
  蒲松龄笔下的叶生,死后向世人证明自己半生文章并非写得不好,而是命不好。
  
  蒲松龄假借叶生来诉说自己的想法,他的好友张立友却立刻跳出来反驳。
  
  他说蒲松龄是“直尺”
  
  ,《聊斋志异》不见得托老大的福,平生翻译过来就是没能考上大学,根本就是沉迷于所致。
  
  《聊斋志异》的确很像是现代的网络,他好友的观点也并非毫无道理。
  
  蒲松龄确实喜欢听人谈鬼,雅爱搜神,并且从小就喜欢《游侠传》。
  
  他自言:“余少时最爱《游侠传》,午夜挑灯横一斗,究作都晚。”
  
  清代文人邹涛在《三借庐笔谈》中说,蒲松龄为了收集奇闻异事,常在路边摆一个茶摊,过路的行人免费喝茶,让他们给自己讲故事,这为他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他所听到的一些奇闻趣事,后来都成为了他的创作灵感来源。
  
  其实,在那个年代,写并不被认可,甚至被很多人认为是不务正业。
  
  而蒲松龄首先就要面对来自朋友的不解与质疑。
  
  当蒲松龄将《聊斋志异》的书稿给李希美看时,李希美觉得写得不错,但他仍奉劝蒲松龄“亲历公民”
  
  ,认为只有当官才能获得公众的关注。
  
  至于,等60岁退休之后再写也不迟。
  
  不过,铁了心的蒲松龄最终也没有采纳朋友的建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倾尽半生,从青年到垂暮,乐此不疲,甚至纵使不成名,有阻碍也无所谓,还发牢骚说:“此生所恨无知己。”
  
  事实上,他曾经也有半个知己。
  
  蒲松龄曾在淄川毕家任教长达30年。
  
  其间,因毕家与王家交好,他结识了才华横溢的大诗人王士祯。
  
  王士祯非常赏识蒲松龄,觉得他写的很棒。
  
  于是蒲松龄就单方面宣布王士祯是自己的知己。
  
  他鼓起勇气请王士祯为《聊斋志异》作序,想借着大诗人的名头蹭蹭热度,给自己的提高点知名度。
  
  如果能成,那将是不朽之盛世。
  
  然而,尽管《聊斋志异》看似描绘狐妖鬼怪,实则多含讽喻现实,触及时政禁忌,王士祯自然不敢公然称赞,更别说作序了。
  
  可面对蒲松龄真诚的请求,他也不好意思直接拒绝。
  
  于是在回信中婉转回应:“故怨妇不朽,然想乃颇以文字轻薄,服愿取构所与文笔艳,活泼利益为之,未可知耳。”
  
  蒲松龄满怀期待地等待着王士祯为他破例撰写序言,可最终还是空欢喜一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