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四章 佳人易安
第六百三十四章 佳人易安 (第1/2页)走出延福宫的赵孝骞,步履很缓慢,一边走一边凝神思索。
有个事实是无法否认,男人真正的成长,是必须要经历剧痛之后的。
赵煦便是如此。
历史上的赵煦算是明君,史书对他的评价颇高,如果不是那么短命的话,如果不是把江山给了赵佶,北宋兴许不会灭亡。
后人对“明君”的概念,或许有些片面。
所谓的明君,不是时刻表现宽宏仁义,那不过是被儒家洗脑的庸君,甚至是昏君。
明君的定义是,他永远有识人用人之明,永远懂得在历史关键的节点上,做出最正确的选择,从而带领国家朝代走向强盛。
看看,多简单,可偏偏历史上的大部分帝王根本做不到。
所以,明君不是表现一下宽宏仁义就可以的,甚至于,宽宏仁义从国家的层面上来说,往往是一种贬义。
猜忌猜疑,自私贪婪等等,这些帝王的毛病,明君都一样不缺,它并不是评判帝王昏庸或英明的标准。
赵孝骞此刻的心情很复杂。
他欣慰于赵煦这位帝王经历了人生的剧痛之后,终于成长为一位成熟且英明的帝王,但他也清楚,英明的帝王从今以后,只能是孤家寡人了,他已失去了朋友,兄弟,以及人间的情爱。
像一只戴上金箍的猴子,法力无边,毁天灭地,但也灭情灭欲。
以后,赵孝骞必须换一种方式与赵煦来往了,永远不要在他面前提什么朋友兄弟,只是一位臣子对帝王的敬畏,以及疏远。
出了宫门,赵孝骞长长呼出一口浊气。
每个人都在成长,而成长的代价,是必须要付出的,哪怕自己根本不愿意。
宫门外停着楚王府的马车,陈守和禁军们站在马车旁静候。
赵孝骞刚准备上马车回府,一只胳膊却突然勾住了他的脖子,赵孝骞大惊,然而转眼一看,见陈守他们面露笑意,毫无戒备,赵孝骞顿时放了心。
扭头一看,竟是苏轼那张熟透了的老脸。
“子瞻先生,久违了,别来无恙乎?”赵孝骞急忙行礼。
苏轼却死死勾着他的脖子,不理会他挣扎行礼的样子,一脸怒意道:“好你个子安,回汴京多久了,竟对老夫不搭不理,老夫多次去你家王府拜访,也被告之你不在府里。”
“呵,老夫吃你家大米了,这么躲着我?”
赵孝骞挣扎的动作一滞,然后一脸认真实事求是地道:“子瞻先生当然没吃我家大米,但你吃我家肉了,比大米还贵……”
苏轼表情一僵,接着气急败坏道:“多久不见,何时变得如此小气?老夫吃你家的肉,还给你便是!”
赵孝骞竟当仁不让地道:“既然子瞻先生如此懂事,我便却之不恭了,别的肉先不提,至少还我一只熊掌吧?”
苏轼再次愣住。
他记起来了,当初在拒马河大营时,赵孝骞弄来了一只熊掌,与他分食之,那肥美多汁的滋味儿,苏轼至今难忘,回到汴京后与友人饮宴,每次还意犹未尽地追忆那只熊掌的味道。
现在赵孝骞让他还,拿什么还?
熊掌啊,可遇不可求啊,当初赵孝骞吃过熊掌后也是食髓知味,命陈守领禁军兄弟上山再猎一只熊来,结果陈守带人进山转悠了大半个月,连根熊毛都没找到。
动用国家机器都弄不到的珍贵食材,苏轼怎么还?让他这糟老头子独自进山给熊大熊二们精准扶贫吗?
神情呆怔地看着赵孝骞似笑非笑的脸,良久,苏轼突然表情一变,变得热情且欣悦:“子安何时回汴京的?老夫的忘年至交,回来却一声不吭,实在该罚,罚你与老夫今夜饮酒达旦,不醉不归……”
话题转得很生硬,赵孝骞丝毫不为所动,伸出手掌横在他面前:“饮酒的事再说,先还我熊掌。”
苏轼哈哈一笑,随即佯怒道:“子安!……你调皮了!”
“快走快走,老夫今日请你饮酒,包醉的。”
二话不说拉他上了马车,上的还是楚王府的马车。
这是一点都没把自己当外人啊。
马车摇摇晃晃来到州桥,大相国寺的御街拐角,有一座青楼,这次终于不再是那家名叫“醉花阴”的青楼了,苏轼换了一家格调看起来比醉花阴更高端奢华的青楼。
下了马车,苏轼热情地拽着赵孝骞进门,刚进门便迎上来一位知客。
有个错误的观念是,青楼外面拉客的都是那些风骚入骨的中年老鸨,挥舞着小手绢儿朝着大街声声呼唤“大爷进来玩呀”。
其实这是不对的,古往今来的青楼都没那么掉价过,更不可能做出大街上公然拉客的低贱行为。
青楼的生意再差,也不会贱到这个程度,那样反而是自砸招牌,沦为暗娼之所,乌烟瘴气之地,但凡脑子正常的老板都不会这么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