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真正的考验(3)
第一百八十六章 真正的考验(3) (第1/2页)“是不是觉得朕挺心狠的?”
拂晓将至,天边泛起鱼肚白,寒风呼啸下,雪粒在风中如刀片般落下,打在人脸上生疼。
楚凌身披大氅,立于廊桥之下,任由风雪刮过脸颊,那双深邃眼眸,凝望着远处天际露头的朝阳。
“陛下!臣断无此想法!”
黄龙心下大惊,急忙抬手行礼,以至神情有几分恍惚。
“呵呵…”
楚凌淡笑摆手,跟随在身旁的李忠,还有众羽林郎官,无不压着心头情绪,低首朝后退去。
针对前线所奏军情,特别廷议从傍晚持续至拂晓,期间针对内外两大层面,就中枢,地方,边陲,输送,舆情等各环节展开缜密推演,以此将应对之策细化到每个有司,每个人,确保期间纵有万般变数,亦能从容应对。
当然这一夜的探讨,仅是就当前局势而初拟的大方向,接下来这段时日内,参与特别廷议的核心决策层大臣,要从快拿出各自的实施细则与备选预案,呈送御前统筹权衡。
这还是应对战况而要做的。
一个个的本职差事,同样不能有任何差池与纰漏。
在其位谋其政。
既然被擢进核心决策层,参与到治理天下的小圈子,掌握权力及影响的同时,就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与重担。
要是连这点觉悟都没有,就不要在这个圈子里立足。
楚凌缓步踱至栏边,指尖拂过积雪,“你可曾想过一点,为何朕明知孙河会采取此激进之策,仍却选择其出任征讨东逆主帅?”
“难道在正统一朝,除却孙河一人外,就没有适合此职的?中枢就不说了,在东域,王昌待了许久,对我朝东域,对叛逆东吁,可以说是了若指掌,为何朕没有选择他挂帅呢?”
“臣……”
黄龙露出些许犹豫,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
“怎么?”
楚凌侧首看向黄龙,言语间带有疑惑:“咱们君臣间,难道连讲些真话,都不成了吗?”
“陛下,臣不是这个意思!”
黄龙立时道:“依着臣之见,陛下是想给孙河一次机会,毕竟在早些年,陛下初登大宝时,孙河的表现,就人臣而言,其实是有罪的。”
“这个罪,可大可小,关键就看陛下如何圣裁。”
“孙河挂帅征讨东逆,除却其本事外,还有恐与太皇太后有关,毕竟她老人家在生前,在陛下未登大宝前,对其是颇为看重的。”
楚凌凝望风雪,眸光微闪,“朕能有今日,离不开她老人家的庇护与力挺,也正因如此,朕愿意给孙河一次改过的机会。”
“当然朕选择孙河,除却上述这些缘由外,最根本的原因,是征讨东逆一战拖不得,这跟其他强敌对战,镇压内部叛乱不同,可以打上许久。”
“征讨东逆一战,要的就是一鼓作气势如虎,一切紧密围绕夺取天门七关展开,拿下这七关,东逆就注定要被讨灭,拿不下七关,哪怕拿下六关,独留下一处,这就会给我朝带来变数。”
是啊。
黄龙心生感慨,对于这一论调他是完全认同的,天门七关一旦未能全取,东逆便有喘息之机,外联北虏南诏等敌、内结奸佞败类,战事将旷日持久,国力耗损必巨,终使战局不了了之。
太祖一朝对此征讨东逆未果,根子不就在于此?
哪怕是每次征讨未果还师,针对内外出现的状况,有目的的去深挖深查,解决掉一批隐藏的内应与隐患,可是等到筹备一定年限,再度要对东逆展开征讨时,又会出现新的状况与问题。
这就是现实。
治理天下不是照本宣科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局的变化而改变的,这也就会导致出现别的状况。
“孙河背负的太多了,但恰是这个,反倒是一次绝佳的契机。”楚凌沉吟了刹那,这才伸手对黄龙说道。
“其虽在中枢待的久了,但这不会磨灭其统军之才,朕就是要叫其带着赎罪心理,去打一场大营一定冒进的速战。”
“因为只有他敢亲赴到天门前线去,也是这样,会激励随他前去天门一带的南北两军精锐。”
“孙河对待人性看的很透彻,将南北两军所派精锐混在一起,分为上林一系,勋贵子弟一系,这在加强其对两军掌控的同时,还能变相刺激到双方,叫他们无惧死亡威胁,奋战在最难攻克的天门诸关上。”
“而最厉害的,莫过于将后方完全交给征东大将军府,这就是在无形中告诉王昌,告诉麾下每名将校与兵卒,想要凭战斩获军功,继而得到赏赐晋升,甚至敕封,那就别抱怨什么,抓紧杀到核心前线再说。”
“论压力,奋战在天门前线的,可比在后方的大太多了,南北两军没有说什么,你们有什么资格讲?”
“这一切的底层逻辑,在于正统五年的那场北伐,一个是谁都没想到会赢的如此彻底,一个是没有料到朕会赏赐那般丰厚,这力度即便是放到太祖一朝,那也是排的上号的。”
“可是陛下,这死伤实在太大了。”
黄龙听后,眉头微皱道:“即便有此前在东域哗变被编进死战营的地方军,还有每战所俘东逆俘虏,可无论是奋战在天门前线的南北两军,亦或是奋战在后方的东域戍边军,在这等刺激下死伤一定会很大。”
“死伤再大,这个代价,我朝必须要承受,而非是躲避!!”
楚凌转过身来,眼神凌厉道:“东逆所窃之地,于我朝而言,就像是有一处始终无法愈合的伤口,这导致我朝不止内部会出问题,外部也显乏力。”
“为何我朝会出现那么多状况,特别是太宗一朝,主要都集中在内政上,对外是一点建树都没有?”
“难道真是皇考厌恶吗?”
“对我朝的新人来讲,所了解的太宗是仁君明君,是体恤百姓,不愿叫百姓受苦的,所以才不愿对外征伐,可对老一辈来讲,谁不知晓太祖朝后期的一些要案,甚至是对外征伐,确实是太祖他老人家拍板的,但具体负责的却是皇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