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冀州军政,惊闻南事
第一百五十一章冀州军政,惊闻南事 (第1/2页)自依贾诩之策,张虞便拜吕范为督军,以辛毗、郭图为军师,率兵两万重围邯郸。而张虞自率文武及兵将移居邺城,并将冀州治所从信都改至邺城,以摆脱袁绍在信都的影响。
州府内,张虞正与新上任冀州刺史杜畿闲聊。
“安邑士民得知君侯下信都,破袁绍大军,无不欢喜庆贺。”杜畿抿了口酒,笑道:“夫人欣喜之下,下令腊月赐老弱妇孺酒肉,并准二府官吏休沐三日及赐钱帛。而元常兄为贺君侯破袁,更是挥墨作赋,以赞君侯之大功。”
“哈哈!”
张虞为杜畿倒酒,笑道:“今下能让安邑府上众人安心了。”
“袁绍四世三公,出身名门,所享之物无不精美。如此酒为袁绍所珍藏,饮之令人口齿留香,伯侯可多喝上几樽。”
杜畿双手持樽接酒,问道:“不知君侯何时欲移治于雒阳或长安?”
“伯侯何来此问?”张虞诧异问道。
杜畿笑道:“今邺城内外兵吏皆言君侯不日将王,如若进位王爵,君侯岂能以安邑或邺城为治府?”
说着,杜畿沉吟了下,说道:“经董卓焚京,群雄讨董,二袁掠帝等役,雒阳宫宇残破,百里荒芜无人烟,村舍凋敝无鸡鸣。而今长安虽不复前汉之兴盛、繁华,但君侯欲霸天下,非定鼎长安不可。”
东汉时期,长安虽经西汉乱末年的糟蹋,整体经济衰败的严重,无西汉时期的繁华。然从现在而看,因东汉末年的兵戈之故。雒阳更是大后退,沦为了无人区。
历史上,曹丕迁都之后,因人口稀少之故,强迫迁河北百姓五万户移居京畿,才让洛阳稍微有了人烟。故今若欲立都的话,以经济、人口等角度去看,没有比长安更合适了。
当然了,杜畿忽然提及此事,难免与他乃是京兆人有关,毕竟谁不想让自己的家乡成为都城。
“不急!”
张虞喝了口酒,平静说道:“今冀州未平,讨论定都之事尚早。卿出任刺史,可有治冀州之策?”
杜畿放下酒樽,说道:“昨日至邺城,畿至库房核查冀州户籍,冀州十郡一百县共有三十五万户,约近两百万口,实为天下人口昌盛之州。君侯得此大州,并有山西之众,中原威服,然欲令冀州恢复生产则有所不易!”
“昔袁绍治冀州时,律法松弛,豪强骄横,侵占田野,士女生怨。况袁绍为得天下,无岁不征,兵民疲惫,府库告竭。故以畿之见,欲大治冀州,需行严法,惩治恶豪,与民休息,分田于民,开垦荒田,则能渐渐恢复冀州之元气。”
冀州为东汉诸州里人口最多的一州,且因黄河河道趋于稳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张虞与众谋士早期策对中,将当时关西之众称以天下之大寇,形容河北为富庶之所在。故在如能统一关西与河北,则能威服天下。
故考虑到冀州之重,张虞方选将军府上的二把手杜畿出任。杜畿虽说偏好黄老之学,但却会执行严法,惩治祸乱百姓的豪强,而这也是张虞将冀州交由杜畿治理的原因之一。
张虞说道:“惩治豪强易,但与民休息难。袁绍虽说兵败,但逃踞青州;袁术称霸中原,地跨四州。曹操、孙坚、陶商皆割据一方,不发北方之众征讨四方,则莫能平天下。”
其实杜畿的执政理念在战乱时期不好施行,毕竟在天下争霸的关键期,几乎要年年打战。张虞征服冀州,不可说让冀州太平,而是要利用冀州的人力、财力,为关西诸州分担压力。
毕竟征讨中原的话,山西的军粮将难以跋涉转运,若强行转运的话,则是亏损太多,故需要依靠临近的冀州供粮。
杜畿心有应对之策,说道:“山西之众是为天下之精兵,更是君侯之根基。故君侯征天下,不妨令山西出兵,由山东供粮。山西士民可得富饶,山东郡县可得安宁。”
张虞微微颔首,笑道:“山西民风剽悍,可以入伍为兵;河北土地富饶,车船供粮便捷。伯侯之言甚好,卿必能胜任冀州刺史。”
冀州河流四通八达,通过河、济二水,能将军粮以船运载投送至河南。而山西之众从崤函道出关,则能直扫河南。故两地官吏配合好的话,张虞帐下兵民将会减少大量负担。
杜畿谦虚而笑,说道:“非仆一人之见,而是临行前,钟君与我商议所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