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洪武二年
第523章 洪武二年 (第1/2页)“自古世家贵胄,私藏典籍,不授黎元;今朝廷抄没逆党,分其田宅以济黔首,获其文书而颁天下,使四海同沐圣化。”
“今天下置县一千六百二十有二,每道设提学司,以提学使一人总其事,副使二人佐之,督本道教化。”
“每州置学正一人,副学正二人,立东、西大学各一所。”
“每县设教谕一人,副教谕二人,立东、西小学各一所。”
“每乡设教习一人,立乡学一所。”
“凡近乡年十岁以上、二十岁以下者,皆许入学肄业。”
“官学免收书册学杂之费,唯纸笔口粮自备;业成者选为生徒,准赴科举。”
“此政自洪武三年正月朔日颁行,天下士庶,各宜知悉,勿失良机……”
洪武元年十月中旬,随着入秋后北方先后下了几场细雨,原本控制不住的旱情终于得到遏制。
在这样的情况下,朝廷颁布了置办官学的政令,而这则政令无疑引起了天下各州百姓的震动。
“俺家大郎,也能去学吗?”
“生徒是什么?”
“大会乡会有官学吗?”
河南道某州村庄之中,身穿柳絮胖袄的农夫们围在村口,眼前则是站在村口木牌前的村正与县衙中派来张贴告示的吏员。
吏员在马背上看着这群将自己围起来的农夫,略微不耐烦的与众人再度解释道:
“天下百姓皆可入学,生徒便是参加科举的资格,大会乡和所有乡都会有官学,但记住了要自备纸笔砚墨和口粮。”
“要是买不起纸笔砚墨,最差也得准备木板与毛笔和墨条。”
吏员解释着,他已经在此县任职两载,自然听得懂当地的乡音。
村正见村民还想询问,便主动上前询问道:“敢问公家,是后年正月开始吗?”
“没错,时间尚早,汝等若是不解,自行打听打听便是,某还要赶赴大冶村,便不久留了。”
话音落下,他抖动马缰,策马便从村民的包围中挤出,而村民见他走了,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村正。
村正见状则是详细与村民解释起来,听得众人两眼放光,忍不住道:
“这么说,村里的郎君都能入学?”
“没那么容易。”村正摇摇头,对众人说道:
“莫说纸笔砚墨备齐,便是如刚才那县吏所说的备齐木板和墨条毛笔,每年所需也得数百钱。”
“尔等一年到头耕作,缴了田税后也不过剩二十四五石粮食,留下自家几口吃喝所用,能结余两三千钱便不错了。”
“真要供养郎君去读官学,怕是全家人都得吃野草充饥了。”
纸笔砚墨的价格令普通百姓仰望,便是朝廷已经免去普通学子最难的束脩,但能读书之人仍旧只是少数。
村民们被村正说的面露难色,也有人咬牙道:
“某辛苦七八载,届时再供养郎君读书,若是能读出,便是去县中做个伙计、账房都是了不得的差事了。”
城中酒肆的跑堂伙计看似平平无奇,但却需要能书写菜名,背下整套菜牌于脑中,如此才能拿到那每年七八贯的工钱。
如今的工价便如此之贱,毕竟天下初定,虽然已经均田,但想要趁着农闲找活的人实在太多了。
但若是能懂文断字,且还能学的好算术的话,便轻松能在县里寻个十三四贯的账房营生。
对于这群辛苦种地一年,除去吃喝才能存下两三贯的百姓来说,管吃管住的账房,简直就是天上的生活。
咬牙供出个账房,整户家人虽然不至于富贵,但也能慢慢积攒财富,完成从贫农转变为富农的过程了。
想到这里,许多村民都十分意动,但村正却摇了摇头。
还未吃苦,自然想着自己能吃苦,可真到了该吃苦的时候,若是发现自家娃娃没有那份天赋,那这几年可就都白干了。
想到这里,村正不免松了口气,只道自己还有些积蓄,从家中几房挑选个有天赋的娃娃供养,倒也不难。
只是村里这群人嘛……
村正摇摇头,转身从讨论热烈的村民身边穿过,准备好好回家谋划去了。
如他这般能察觉到官学难度的人并不少,因此露出嘲讽的人也不少。
这种嘲讽之声从河北到江南,几乎只要走入酒肆就能听到。
“贫民也能与你我之流共处学堂?”
“如今朝廷可非昔日的朝廷,家中皆言官学不可不去,便算作某等吃亏吧。”
“呵呵,那群贫民又有几人能拿出纸笔砚墨的钱?不过是匆匆过客罢了。”
“如何高兴而来,便要如何败兴而走。”
“昔年官学不也如此嘛?可最后还不是某等坐上位……”
洪州东市的酒肆之中,几名学子以拗口的乡音聊着,语气充满不屑。
在他们雅间隔壁,钱镠正在与几名官员坐在位置上,安静举杯饮酒,听着这群人交谈。
对于他们刚才那番话,并没有人提出异议,毕竟官学萌芽始于先秦,直到发展到唐代才渐渐走入平民视野。
唐朝在继承隋朝官学制度的情况下,额外下令在长安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官学,但想要入学并非那么容易,不仅有阶级限制,名额也并不算多。
虽然后来也在州县设置学校,但其性质大部是儒学,且都是世家豪强才能入学,普通百姓根本无法奢想。
到了武则天当政后,由于朝廷重科举而轻学校,官学开始落败。
等到开元年间,官学才得到朝廷的支持而恢复和发展,并将制度进一步完善,确定了比较适当的规模,将地方官学与京都官学的上下关系也明确下来。
只可惜安史之乱后,朝廷度支骤然开大,自顾不暇,地方官学全靠主官态度来决定存续。
天下文风开始渐渐从河南转向江淮和更南边的江南,只因这些地方远离藩镇战乱,主官能拿出更多的钱粮来维持官学。
不过即便如此,地方官学依旧不是普通百姓能进入的地方。
“走吧!”
钱镠缓缓起身示意几人,几人连忙跟上,随后走下酒肆与钱镠共乘马车返回衙门。
洪州虽然遭遇战乱,但经过近两年的恢复,加上钱镠出色的用人能力,眼下已经恢复了战乱前的繁华。
看着窗外热闹景象,车内身穿绯袍的官员对钱镠道:“使君,朝廷素来注重官学,此事恐怕不能马虎。”
他的话赢得了左右的点头,毕竟他们虽然都是江南本地官员,但衙门里却有不少关西官学出身的官员。
那些官员虽然对经义、奏表不擅长,但在务实事上却令人刮目相看。
如今新朝才刚刚开朝不到一载,便已经接二连三的宣布了多条惠利百姓的政策。
单凭朝廷在州县及乡里开设官学,免除学子束脩费用,这就让许许多多富农看到了希望。
哪怕是贫农,只要咬牙坚持,也能举全家之力养出一名学子。
即便一家一户不行,举全村之力,也能供养几个有天资的学子。
这点几人都能想到,更别提身为江南西道布政司布政使的钱镠了。
钱镠看向几人微微颔首:“此事不得马虎,且以某对至尊近来诏书所了解,至尊恐怕还在谋划更重大的事情。”
“汝等在衙门中当差都各自小心些,莫要让人抓到把柄。”
“是!”车内其余人纷纷点头,而钱镠也缓缓闭上了眼睛。
在他们交谈的同时,整个天下都在随着朝廷不断发布政令而动荡。
庸碌的世家豪强子弟固然很多,可才情出众的世家豪强子弟却也不少。
他们都能预感到朝廷设官学之事开始,接下来还将有令天下更为动荡的事情。
事实证明,他们没有想错,因为随着朝廷设置官学的事情昭告天下,远在洛阳的刘继隆也在此时召见了群臣。
“朕决意恢复六科,将秀才科改为明工科,另将进士等科修改。”
洛阳贞观殿内,刘继隆将李商隐、刘瞻、萧沟等三相,以及韩正可、杨信等六部九寺都察院的官员召集于此。
近二十名官员坐在殿内,听着刘继隆的话,不免面面相觑,都不知道这明工科的内容。
“臣同平章事李商隐愚钝,敢请圣训,明工科与诸科有何不同?”
李商隐开口询问,这令群臣稍稍安心,而刘继隆也解释道:“诸如造船、铸炮、制火药等各类官员,若有开明技术,均可以此科入朝为官。”
刘继隆话音落下,群臣便明白了这所谓的明工科是个什么存在。
如今大汉科举虽然未曾举办,但主要延续唐制,大致分常举和制举两种。
常举主要有进士、秀才、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六科,其中以秀才、进士两科最重要。
秀才科为隋唐科举最高难度科目,要求通晓方略策五道,全通为上上等。
由于考试极难,经常也难以录取一人,以至于报考人数越来越少。
整个唐朝,一共也就二十九名秀才,故此最终在唐高宗时期废止。
秀才科后,便是难度第二难的进士科。
进士科考试内容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帖经,二是杂文,三是策问。
策问通常为时务策五道,考察对朝廷政策的了解和时政事务的对策。
秀才科与进士科的地位,通常为六科最高,上限也最高。
在二科之下,则是以与普通科举不同的明经科。
明经科有点类似于闯关,只有闯过第一关才能参加下一关考试。
第一关是帖经,第二关是试义,第三关策论。
唯有三关通过,经吏部考核后方能授官职。
虽然看上去很难,但却因为考试相对宽松,录取率较高而仕途上限较低,远不如秀才科和进士科。
在这三科之下,又有明法科、明字科和明算科。
明法科主要考察法律知识,选拔司法人才;明字科主要考察文字理论和书法水平;明算科主要考察数学和天文学知识。
这三科被视为“杂色入流”,多任司天台、大理寺和刑部、礼部等技术类官职。
刘继隆新设的明工科,便是类似后三科的“杂色入流”。
“臣吏部尚书郑畋愚钝,不知这明工科该如何科举,敢请圣训。”
从河南返回洛阳不久的郑畋,如今担任朝廷吏部尚书,而官员选拔需要吏部负责,他自然要询问清楚。
毕竟明工科既然主要以各类工匠技术为主,又该如何制定科考试卷?
他的问题令群臣纷纷颔首,而刘继隆则是解释道:
“诸如木匠、石匠、水工、铁匠、船匠、医匠各有技艺,但技艺大同小异,可令名匠出卷选拔为官。”
“日后诸多大学中,将专设工学,学子可学算术、化学、物理等科研造新物,利民者授官,无用者可鼓励。”
相比较其余五科,这明工科的情况令人捉摸不透,甚至有些像是闹着玩的,但这却是刘继隆最需要增设的科举。
如今大汉已经掌握火炮,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进一步提高冶铁技艺,将火绳枪、燧发枪等物制作出来。
等到组建水师前往东边的美洲,继而获得诸多作物和橡胶后,便可以试图研究蒸汽机了。
设置明工科,开设工学,这些都是他在为日后汉家进入工业打基础。
“这……”
面对刘继隆所说的工科,贞观殿内群臣除了关西的学子,如郑畋、王式及刘瞻、萧沟等人纷纷面露迟疑。
只是他们在看到李商隐等人沉默不语后,纷纷选择缄口不做声。
见他们如此,刘继隆也继续对他们说道:“其余五科,朕欲减少经义、帖经内容,在杂文中增加律法、经济、工学、文史等常识类问题。”
设置明工科是开始,让那些试图参加进士科且眼高于顶人也了解这些繁杂的科目则是辅助。
不劳动的人自然不知道劳动有多累,所以刘继隆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先从接触开始。
典籍经义不能舍弃,但刘继隆可以自己制定卷子,将糟粕取出,留下精华。
在他这般想着的时候,郑畋突然朝着刘继隆作揖行礼道:“陛下,新朝开年近半,如今又大改科举,不知何时开办科举?”
“陛下,新朝官吏充足,臣以为如今暂时无需开办科举。”
李商隐眼见郑畋开口,主动站出来为刘继隆分担。
刘继隆见状,眼底闪过丝欣慰。
科举这个问题,他早与刘继隆讨论过了。
新朝的科举,肯定不能还是以世家豪强为主,而是要将平民扶持起来。
关西的平民学风不用多说,但经义典籍和策论却不是他们的长处,且天下需要足够多的教习,所以关西学子的作用除了维持朝廷的流官流吏体系外,还得撑起官学制度。
如果真的开始科举,刘继隆只能将科举试卷改得面目全非,肯定会引起关东及江南学子的不满。
正因如此,刘继隆才会选择在天下开办官学,并准备向天下人告示日后科举内容,以官学授课内容为准。
这么做,就是让关东和江南学子做好准备,提前了解并加入官学教育体系。
新的官学中增加了许多教习,学习内容也在步入大学后开始增加。
在刘继隆与李商隐的商量中,新朝科举最少都得在五年乃至十年后才开办,如此才能让平民与世家豪强子弟同台竞技。
想到此处,刘继隆开口道:“李相所言甚是。”
“郑尚书应该知晓,关西官学所授学业科目,若是眼下更改科举主考内容,再继而进行科举,未免会让天下学子说朝廷不公道。”
“朕决意,先将科举内容更改之事昭告天下,令天下士子知晓并学习后,方能令天下士子信服。”
他没给郑畋继续开口的机会,而是直接看向了身为国子监祭酒的李衮师。
“国子监及有司可曾将官学之事商定?”
面对询问,李衮师作揖道:“臣与诸司尚书商议,学科既然为五科,小学便设十五名教习,乡学设五名轮流交替教学便可。”
“只是话虽如此,全国有乡一万余四百五十七,有县一千六百二十二。”
“如此多乡县,所需教习十万九百余人,而今国子监下有教习二万六千八百余,尚缺七万有余。”
“若征募如此多教习,每岁度支恐不下二百万贯……”
李衮师等人有些犹豫,但刘继隆却开口道:“官学之事,不得马虎,二百万贯虽多,朝廷依旧能调拨出来。”
“更何况天下愚笨者甚众,哪怕学子有乡学之心,然其乡野愚家恐不准许。”
二百万度支虽然很多,可当初刘继隆在关西时,为了紧急培养出一批官吏,可是直接供应书本和纸笔砚墨。
如今只是供应书本和教习,而罢黜纸笔砚墨,结果就是剩下了上百万的度支。
不过朝廷停罢纸笔砚墨和学子口粮后,关西诸多官学的入学率也大大降低。
曾经一年入学五六万,而今却只有不过两万余人。
正因如此,关西诸多官学都出现了教习冗员的事情,起码能从原本两万六千多人里分出五千多人来关东授学。
以关西近千万人口治下官学规模来看,李衮师口中的十万人肯定是超标的。
在刘继隆看来,八万多教习就已经差不多了,且是囊括了从入学到毕业所需的所有教习。
对此刘继隆倒也不觉得庞大,只因为如今的关西,在未来三年时间里,大约每年都会毕业五万多学子。
三年过后,这种情况就会结束,因为刘继隆就是在两年前宣布停罢学子口粮和纸笔砚墨的,入学学子数量也是那个时候大大降低的。
自己只需要先把这三年时间的学子安排好,让他们去充当衙吏、乡正、巡检、军吏,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就足够。
眼下的南方虽然已经在朝廷掌控中,但地方衙门中大部分还是当地豪强和旧唐遗留的官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