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归义非唐 > 第545章 四方将定

第545章 四方将定

第545章 四方将定 (第2/2页)

“郭竖子!”王思奉声若洪钟,横刀直指马上的郭崇韬:“某随陛下征吐蕃、平河西时,尔还在牙牙学语!”
  
  “今日尔等不仅要某家大郎性命,还敢带兵围某府邸羞辱于某?!”
  
  面对王思奉的这些话,郭崇韬根本没有听进去,他只是目光飞快掠过那些甲胄森森的家仆,嘴角上扬显露笑意:“私藏甲胄,结阵抗法……”
  
  “昌松伯,您还是好好考虑清楚,您这刀到底是对着朝廷,还是对着陛下。”
  
  “汝休要拿陛下来压某!!”
  
  王思奉目眦欲裂,脸上皱纹因愤怒而扭曲,而郭崇韬闻言则是冷哼道:“若是不谈陛下,那汝可知府上几位郎君都干了什么?”
  
  “强占民田三百顷可是事实?纵奴殴杀农户十三口可是事实?!”
  
  “荒唐!!”王思奉恶狠狠看向郭崇韬,手掌紧攥鄣刀:“那些田产是某血战得来,汝莫要诬陷!”
  
  “巧舌如簧,某今日便拔了汝舌头,且看汝等还如何蛊惑陛下!”
  
  话音落下,王思奉大吼一声,竟如疯虎般扑向郭崇韬。
  
  郭崇韬心中一凛,连忙后退数步,同时挥手:“拿下!”
  
  在他没入军阵之中的同时,在他身后羽林精骑早已下马结阵,与昌松伯府的家仆交战起来。
  
  “噼噼啪啪!!”
  
  “噗嗤!”
  
  “额啊!!”
  
  “哼……”
  
  枪声与金铁交鸣声、槊尖入肉声、濒死惨嚎声瞬间撕裂洛阳的夜空。
  
  王思奉的家仆虽勇,却如何敌得过装备齐全的北衙六军?
  
  只是交锋瞬息间,火绳枪便重创了数名甲士,同时将后方那些没有披甲的家仆击毙大半。
  
  双方短兵碰撞,不断有人被长槊刺穿,血水顺着石板缝蔓延开来。
  
  与此同时,洛阳城中各处都隐约传来类似的喊杀与哭嚎声,显然洛阳城内的矛盾与碰撞不止昌松伯府这一处。
  
  喊杀声下,烛火昏黄的贞观偏殿内,西门君遂脚步匆匆的走入殿内,满头大汗的朝着刘继隆行礼作揖:
  
  “陛下,昌松伯、张掖公、武川侯、延恩伯、五原伯等十二家勋贵府邸被郭舍人带兵包围,此外朝中许多臣工的府邸亦被包围。”
  
  “昌松伯、张掖公等人私藏甲胄,带家仆与北衙六军交战……”
  
  西门君遂冷汗直冒,他从未想过事情会闹成这样,而坐在主位上的刘继隆却依旧拿着手中书本,平静翻阅。
  
  甲片簌簌声作响,顿时贞观殿外便被神武军的将士团团包围,身披甲胄的赵英快步走入殿内,寻到偏殿门口朝内作揖。
  
  “陛下,臣来来保护陛下安危!”
  
  “嗯……”
  
  面对赵英的话,刘继隆微微颔首,他早就猜到了王思奉这群浑人不会那么快的束手就擒。
  
  赵英见刘继隆颔首,随即起身走回到了殿门处,手扶腰间刀柄,来回渡步殿门外。
  
  远处的宫廷夜幕下,两名火急火燎赶来的汉军将士来到殿门前,朝赵英躬身作揖。
  
  “国公,应天宫门外聚了不少官员……”
  
  “令他们在南衙好好休息,莫要做他想。”
  
  赵英吩咐过后便摆手示意二人退下,继续带兵拱卫着贞观殿。
  
  往后几个时辰里,时不时便有羽林军的人来禀报情况,从王思奉到刘英谚,再到下面那些大大小小的勋臣……
  
  这些人的作乱尽数被北衙六军的留守兵马和金吾卫镇压,主犯被抓捕入狱,那些被查案查出的勋贵子弟与勋贵及官员们则是被直接丢到了大理寺的署狱中。
  
  天色渐渐明朗,街道上的血迹早已被清理干净,除了昨夜的喊杀声似乎还时不时的在耳边回荡外,仿佛一切都未曾发生过。
  
  “铛…铛…铛……”
  
  晨钟作响,群臣如往常那般前来上朝,可这次上朝的队伍却整整少了近两成,这令众多官员心生焦虑,直至入班乾元殿时,他们依旧心神不安。
  
  “唱声!”
  
  “陛下万岁、万岁、万岁……”
  
  慌乱的万岁声中,身穿常服的刘继隆走上金台,大马金刀坐在椅子上,目光在殿上扫视。
  
  纵使已经知道了昨夜有哪些人抗法,但当他们的面孔真的消失在自己面前时,刘继隆还是不可避免的有些低沉。
  
  “陛下,昌松伯王思奉、张掖县公刘英谚及武川伯等六十七名勋臣官员于昨夜抗法,并有私藏甲胄,戕害百姓同僚之罪,现已关入贯城天牢中,请陛下示下……”
  
  熬了一夜的郭崇韬,此刻身穿官员常服,持着笏板上前将昨夜的事情细细道来。
  
  许多官员沉默倾听,最后都小心试探的看向金台之上。
  
  他们本以为刘继隆会流露出些许伤心的表情,但刘继隆不为所动,古井无波的开口道: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勋臣亦是如此。”
  
  “昨夜犯罪诸臣,皆以《大汉律》惩治,定要秉公执法。”
  
  “臣谨遵圣谕……”
  
  郭崇韬躬身退下,一身绿袍在诸多绯袍与紫袍中格外显眼。
  
  只是群臣都知道,今日过去后,他这身绿袍恐怕很快就会换成绯袍了。
  
  “诸卿可还有事启奏?”
  
  刘继隆询问群臣,群臣中随即出现了少许大臣将话题岔开,而新的话题无非就是老生常谈的干旱与洪涝。
  
  北旱南涝的局面,从咸通年间延续至今,只是由于大汉兴修水利,掘井较多,因此才没有造成旱地大饥,易子而食的情况。
  
  饶是如此,每年十数州数十县的蠲免和平抑粮价等政令还是不可避免的。
  
  农业社会下,百姓的抗风险能力还是太弱了,若非刘继隆征收如此高的赋税来调动资源,加上如今大汉组织力度和速度还算比较快,易子而食这种事情并非不会发生。
  
  在天灾下,似乎所有事情都可以往后推延,但对于大汉而言,西南的战事却不能推延。
  
  在河北、河南、关内等处遭受旱灾的袭扰的时候,作为大汉粮仓的剑南道却不断转运粮草前往云南。
  
  朝廷此前在京畿道查获的五百万贯钱,尽皆流入了剑南道,分夏秋两季买入粮食,保障剑南道粮价不跌的同时,将一批又一批的粮食运往了云南。
  
  只是运送的粮食虽然多,且也为民夫们添收不少,但能运抵的粮食却并不多,尤其是战线拉长到永昌后,这种情况更为明显。
  
  相比较北方因为京察而人心惶惶的局面,云南明明是前线,可如今却看上去十分太平。
  
  在高骈的招抚下,数万群蛮走出哀牢山,以辅兵的身份成为汉军中一员。
  
  今日是发月饷的日子,曾经的阳苴咩城,如今已被装上了“大理县”的石匾。
  
  原本的南诏王畿之地,如今改名为理州,治所大理,下辖太和、巍山、越析等县。
  
  大理城外,数万人的军营矗立在西洱河畔,三万汉军与五万蛮军驻扎此处,筹备着几个月后的西征。
  
  汉军作为正兵,军饷依旧按照昔年定下的规矩发放,而蛮军则是作为辅兵,统一定下每月五百钱,三斗粮的军饷。
  
  虽然号称辅兵,但实际上就是作为民夫随军,只是他们比大汉自己招募的民夫要具有战斗力罢了。
  
  对于军饷的区别,高骈并没有隐瞒,而是开诚布公的告诉群蛮。
  
  只要群蛮想成为正兵,那就需要接受穿戴甲胄,每日一练,三日一操的正兵训练。
  
  正兵的待遇虽然是辅兵的三倍,但辛苦程度也远超辅兵,更何况蛮民若是要参军,那参军后后需要举家戍边,如此才能发放熟田给他们。
  
  不少蛮民并不愿意离开世世代代生活的祖地,但也有不少聪明的蛮民选择了投身汉军。
  
  这些投身汉军的蛮兵被高骈交给了李阳春,如今编兵五千,上午扫盲学习官话,下午接受操训。
  
  作为高原山地长大的百姓,他们的体能毋庸置疑,因此李阳春主要还是以思想和扫盲、配合作战等课程为主。
  
  今日发饷,李阳春特意前来监督五千蛮民汉兵的领饷,遇到汉话不熟练的,便带着懂得蛮语的书吏为他们翻译。
  
  “某、领饷…二军三营、三团、一队队长、岩孟……”
  
  “步卒队长年饷三十贯,这是二贯五百钱,自己数数。”
  
  草棚下,一袋袋沉甸甸的铜钱堆在后方,书吏们坐在铜钱前面,在文册上带着说官话磕磕绊绊的蛮兵们签字画押,最后将钱交给了他们。
  
  得到钱后,皮肤黢黑的蛮兵转身抱着钱走向李阳春,憨厚笑道:“钱、换……”
  
  “说你们的话吧,想要换什么?”李阳春用熟练的孟蛮话与岩孟交流起来。
  
  云南大大小小数百个部落,语言各不相同,但孟蛮算是大族,李阳春在云南两年多时间,自然学了孟蛮的话。
  
  除此之外,白蛮与乌蛮的语言他也学了,所以能够与岩孟等群蛮轻松交流。
  
  对于这些才参军不到半年的蛮兵,他们所掌握的词汇量和认识的文字太少了,因此营地里基本还是以蛮话交流为主。
  
  “五口大铁锅和十件衣服,还要粮食和盐。”
  
  二十出头的岩孟憨厚笑着,作为南诏眼中的群蛮,除非被选入常备军的群蛮,不然其他群蛮根本没有军饷,抢到什么算什么。
  
  岩孟当初在通海被李阳春俘虏后,便很快被招降并在李阳春抵达阳苴咩城后,成为了蛮兵中的队长。
  
  “还要铁锅?”
  
  李阳春皱眉看向岩孟,毕竟他已经不是第一次领饷,但每次领饷他都要买铁锅,而且还是大铁锅。
  
  “部落要铁锅和粮食、盐,我家里要衣服。”
  
  岩孟憨厚笑着,并不觉得被部落吸血有什么,因为现在的他日子十分舒服,每日能吃一顿肉,粮食管够。
  
  因此将军饷都用来买部落需要的东西,他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
  
  “算了,拿给他吧。”
  
  李阳春叹了口气,似乎见惯了类似岩孟这种被部落吸血的蛮兵,吩咐左右书吏带岩孟去领东西后,他便走出了草棚,对排起长队蛮兵们叫嚷道:
  
  “照顾部落是好事情,但你们身上也要留点钱!”
  
  他用官话和三种蛮语重复说着,蛮兵们憨厚对他笑着,但并没有人附和。
  
  在他们看来,部落把自己送到了这种好地方,自己理应回报部落。
  
  对于他们这种想法,李阳春只能摇摇头,寄希望于他们日后学明白了官话和汉字后能做出改变。
  
  在他这么想的时候,远处有快马疾驰而来,来到草棚前连忙下马,对李阳春作揖道:“李王,高王有请……”
  
  “知道了。”听到是高骈有请,李阳春随即令人牵来马匹,随后往大理城赶去。
  
  尽管祐世隆试图放火烧毁阳苴咩城,但阳苴咩城太大,且汉军来的很及时,因此许多建筑的主体保存还算完好。
  
  如今经过七个多月的修补,大理城内已经看不出被焚毁的痕迹,只是曾经的五华楼缩水了两丈,但依旧是观赏风景的好地方。
  
  汉军代替南诏军队成为了这里的风景,穿着战袄的李阳春也脚步轻快的来到了五华楼的顶层。
  
  尽管不如曾经的五华楼繁华,但眼下的五华楼左侧苍山、右侧西洱河,风景足够取代那些富丽堂皇的装修。
  
  高骈、张武、王建、王重任、葛从周、张归霸等人皆已坐下,李阳春来了后便坐在了左首位。
  
  见众人到齐,高骈这才开口说道:“眼下已经是六月末,过往两年我军尽皆以十月方才动兵,而如今西南诸道先后起运四百余万石粮食,大理更是囤积有三十余万石军粮。”
  
  “凭此军粮,我军或许可在八月末发兵,并趁势抢收南蛮秋粮,继续西进将永昌全府收复。”
  
  收复永昌全府,这代表汉军最少也得深入西境六百里,而深入西境六百里可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情。
  
  他们已经驻跸大理六个多月,早就弄清楚了西边的情况。
  
  且不提从大理攻打永昌,沿途道路险阻,单说从永昌境内的情况就足够复杂。
  
  不仅要翻越高黎贡山,还要前往被毒虫蛇蚁包围的押西城和拓南城、越礼城。
  
  若是在冬季也就罢了,可高骈的建议是八月末发兵,提前了整整一个月。
  
  一个月的差距看似不大,但对于汉军来说可是致命的。
  
  这么做固然能截获南蛮手中军粮,但瘴气疫病带来的死伤,恐怕远比这些军粮要重要。
  
  “某以为,无须如此急切。”
  
  “末将以为不可……”
  
  张武率先开口,而他开口过后,王建与王重任、张归霸、葛从周等人也纷纷表态,基本都不支持八月末出兵。
  
  高骈见状将目光投向李阳春,而李阳春则是沉吟片刻后才道:“若是以某手中蛮兵为先锋,再配以两千火枪兵和炮兵,兴许能成功夺取永昌城。”
  
  “永昌城耕地十余万亩,若是能获得这十余万亩耕地所产的粮食,后方便可减少上百万石的损耗。”
  
  “此外,从永城俘获的数万百姓,亦可迁徙曲州、昆州、昭州等处,将后方的抛荒的耕地种出粮食,也能减少我军粮草压力。”
  
  “只是从大理攻往永昌,沿途道路崎岖,我军的重炮恐怕无法调动,只能以轻炮进攻。”
  
  “以轻炮进攻,哪怕配合穴攻爆破,也不是那么容易攻入永昌的。”
  
  “因此高王还是得做好失利的准备,请示陛下才能知道是否需要在此时动兵,毕竟眼下确实不是动兵的好时候……”
  
  李阳春的话令众人眉头紧皱,他们自然知道李阳春说的不止是战场上的事情,更多的还是后方京察引起的动荡。
  
  北方京察的事情,虽然没有影响到他们,但他们身后多多少少也有些不干净。
  
  如果现在动兵,是否会让陛下以为他们挟军威胁陛下,令陛下停止对他们的京察?
  
  李阳春的话不无道理,但高骈闻言却从桌案上拿出一份手书。
  
  “这是陛下的手书,两月前便已经发出,内容是准许某等便宜从事。”
  
  “即便诸位家中有些许问题,亦可以收复云南之功相抵,故此中原之事与某等无关,某等只需要收复永昌便可。”
  
  高骈的话与皇帝的手书,顿时令王建等人纷纷放松下来,而李阳春也不免感叹自家陛下安排得当。
  
  有了这份承诺,底子不干净的将领就会想着奋力立功来功过相抵。
  
  底子干净的武将也不会有那么多顾虑,可以放心大胆的指挥兵马了。
  
  想到此处,李阳春与众人先后躬身:“既是如此,末将听从高王军令。”
  
  “嗯……”高骈满意抚须,随后便与众人商量起了如何收复永昌。
  
  以李阳春的为先锋,率先占据还未收割粮食的永昌,然后再慢慢扩修驿道,将永昌全境南下,逼祐世隆西走丽水。
  
  只要祐世隆前往了丽水,丽水与永昌间的高山密林就会成为两军阻碍,汉军只需要重点在永昌布防,就足以解决外忧。
  
  只剩下的群蛮内患,则是可以用其他手段慢慢解决。
  
  众将闻言没有异议,高骈便定下了八月二十五日出兵的时间。
  
  与之相比,此时的南诏才是真正的内忧外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