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 北疆八州,甘肃巡抚
第二百七十四章 北疆八州,甘肃巡抚 (第2/2页)但是好在翟大牙这些人就是普通农民出身,对于如何丈量土地,也多少懂得一些。
所以,李骁便让人对每个千户、每个百户的耕地范围进行的大致的区分,然后再让各级百户、都尉进行每一户的分田。
“这就是你的地了。”
“好好种,秋后交完租,剩下的够你吃十年!”翟大牙哈哈一笑道。
男人不断的点着头:“多谢副千户大人,多谢副千户大人。”
他咧着嘴笑了起来,笑着笑着就哭了。
二十亩地啊,而且每年都能留下六成的粮食。
按照每亩两百斤的收成,那就是两千四百斤。
他一个人吃不完,根本吃不完啊。
所以,男人心里有了决定,要想尽办法的将婆娘孩子给接过来,再多租它二十亩。
北疆的日子,过得好着呢。
很快,就轮到了周二牛的分田。
他家里人多,除了自己和婆娘之外,还有三个孩子。
所以他租了五十亩。
随后,那名什户再次骑马开始跑了起来,到了步数之后,直接用一根削尖的木棍插在了地上。
四角全部插好,这便是周二牛家的地了。
跑马圈地,很狂野。
太阳正高,分地现场人声鼎沸,吆喝声、欢笑声混着泥土翻动的气息扑面而来。
而远处的土坡之上,一男一女静静伫立。
望着下方的景象,大丫神色淡然,而苏仁礼却满脸颓然,一副哭丧的表情。
“我的地!”
“我们老苏家的家当,就这样没了啊。”
苏仁礼悲愤说道,委屈巴巴的蹲在地上满脸不舍。
正兴奋地丈量土地的周二牛等人不知道,脚下这片即将属于自己的肥沃耕地,曾是苏仁礼的心头肉。
可如今,田地易主,成了大都护府治下的产业。
大丫轻叹一声,蹲下身子,拍了拍丈夫的肩膀:“事已至此,再舍不得又有什么用?难不成还能让土地自己长脚跑回来?”
她的目光扫过远处断壁残垣,语气冷静:“你看看城里那些人,多少大户被洗劫一空,连命都保不住。”
“咱们不过交了田地,靠着虎子的照应,其他都还在,已经是万幸了。”
苏仁礼重重地点头,喉结上下滚动:“我懂,我都懂……”
他的声音哽咽:“可这地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我……我就是不甘心啊!”
这个时代的军队就是土匪,无论是宋军还是金军,更甚至是北疆军,只会一个比一个跋扈野蛮。
劫掠百姓都是家常便饭。
所以在凉州城破的时候,城内的百姓没少遭殃。
李骁只是下令不许屠城,但对于士兵私下的劫掠却根本不管。
毕竟李骁的路线就是联络广大的普通百姓,打倒城内的富商、富民、官员等。
瓜分他们的钱财去劳军,瓜分他们的土地去利民。
所以,苏仁礼周围很多认识的人,家底都被劫掠一空,贬为普通百姓,甚至还会因为之前的身份,遭到其他百姓的排挤。
而苏仁礼一家因为卫轩的庇护,只是交出的田地,其他全都好好的。
也算是非常幸运了。
“没想到我苏仁礼有生之年,竟然还要靠外弟的庇护……”苏仁礼摇头叹息说道。
“虎子是我亲弟弟,他能有出息,护着咱们是应该的!”大丫轻哼说道,很是骄傲的模样。
又想到许久未见的妹妹,她的眼神柔和下来:“也不知道小妹在北疆过得怎么样,真想早点见见她。”
说着,大丫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别丧气了。你好歹是个举人,肚子里有墨水。”
“等过些日子,我找虎子说说,给你谋个文书差事。”
“你这身子骨,当军户肯定不行,倒是大胖,整天舞刀弄枪的,说不定真能在军中立下战功,闯出一番名堂!”
“说不定还能将苏家的祖田换回来。”
说罢,她拉起苏仁礼,骑上马朝着凉州城的方向走去。
夫妻二人回到城中,收拾了一番后,便带着三个孩子离开了家,前往曾经的刺史府,如今的北疆大都护行辕。
只不过他们来的比较早,到达行辕的时候,太阳还挂在半空,李骁正在和北疆的官吏、将领们商议要事。
正堂内,夕阳斜射,将李骁的身影拉得老长。
他身着一袭单薄的圆领单衣,身姿笔挺地坐在首位,面容冷峻,深邃的眼眸中透着几分不容置疑的威严。
堂下,营田司参军高忠义垂手而立,向李骁汇报说道:“大都护,迁移河西百姓之事,已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目前,凉州城和甘州城外的百姓,还有四十余万。”
“下官与九猛安司马、张参军等人进行过商议,已经对其中的二十多万人进行了编制分配,将会安排陆续启程,前往北疆……”
此次东征西夏,北疆军自河西走廊以及河西、河湟谷地共计俘虏军民七十多万人。
其中有很多都是精壮汉子。
源自于战败的西夏大军以及运粮的民夫。
对于这七十多万百姓,李骁也已经做好了分配。
其中的五十万人将会被迁移去北疆,留下二十万人在河西走廊屯垦。
但是,如此庞大的人口迁移计划,并非是简单就能完成的。
涉及到了方方面面的工作。
首先就是粮食的保障,虽然北疆军在甘凉仓和苑川仓以及战败的西夏大军中,截获了将近七十万石粮食。
但面对这庞大的人口,也不禁吃的。
所以,李骁对这些百姓们的粮食分配进行了限额。
成年男人每天六两,成年女人每天五两,老人和孩子每天四两。
这个配给额度和百姓们平日里吃的也差不多,无法让他们吃饱,但也起码饿不死,在迁移的路上,也能自己找一些吃的。
要知道后世的北棒,人均粮食配给量甚至还不到三两。
李骁可比三将军厚道的多。
而除了粮食之外,百姓的押运工作也是一个难题。
必须保证每一支百姓队伍,都有一队北疆骑兵进行管理。
所以,就需要在凉州城的时候,对这五十万百姓按照万户、千户、百户的编制进行分配。
而现在,已经有三十万百姓在前往北疆的路上了,分别走黑水城和敦煌城两条路,有第二镇和第六镇进行押运。
接下来,李骁将会亲自率领第一镇押送最后的这二十万百姓,前往北疆。
听完高忠义的汇报之后,李骁微微点头,心中甚是满意。
手下这群官吏虽然算不上十分出色,但也能很好的完成任务。
“不错,你做的很好。”李骁看向高忠义不吝夸奖说道。
然后又看向堂中所有将领,沉声道:“在这片战乱频发的世道,人口便是最珍贵的资源,是北疆崛起的根基所在。”
“若无百姓耕种,粮仓终将见底;若无子民戍边,铁骑不过是无根之木。”
他低声呢喃,声音里带着不容辩驳的笃定。
“我北疆虽坐拥辽阔疆域,却因人丁不昌,大片沃土荒芜,唯有汇聚四方百姓,方能将荒原变为粮仓,将流民锻造成强军。”
“所以,对待这些河西百姓,诸位万不可轻忽。”
“在迁移途中,尽可能减少伤亡,不要超过两成。”
听的李骁的话,堂中众将和官吏们纷纷抚胸,齐声喝道:“谨遵大都护教诲。”
商讨了一番移民事宜,接下来李骁的目光又扫过了张兴华等人,沉声说道:
“河西走廊,乃北疆咽喉、丝路要冲,今如入我北疆之手,自然当加以利用。”
“而甘州和肃州又是河西走廊之精华。”
“本都决定,取两州之意,将河西走廊设为甘肃州,纳入北疆八州版图。”
话音落下,堂中众人纷纷喝道:“大都护英明。”
将河西走廊设州的事情早已经有了定论,只是今天当众宣布出来罢了。
毕竟这个地方太重要了,贯通东西,商贸繁茂,而且土壤肥沃,适合耕种和发展畜牧业。
如此风水宝地,北疆必须对其进行长久统治。
于是,在金州、大漠、阴山、北海、东海、伊犁及七河之外,北疆又有了第八州。
甘肃!
“河西走廊,自汉武开疆、班超定远,便浸润着大汉风骨,但后续却多经改名。”李骁又继续说道。
起身走到地图前,指尖划过凉州、敦煌等地。
“如今,我北疆在河西走廊设立甘肃,河西诸镇的名字就需要改一改了。“
“即日起,将河西诸镇悉数恢复古称!“
“凉州,复名武威;甘州,重称张掖,肃州,仍用旧名酒泉。”
诸镇依旧为甘肃郡府。
只不过,短时间内却定然不复往日的荣光。
因为人口大量被迁移至北疆,整个河西走廊只留下了二十万人口进行耕种畜牧。
城镇失去了原本的作用,农村反而包围了城市。
不过,随着战争的停止,曾经那些逃进山林中的百姓们,将会慢慢出来。
而且北疆军也会经常性的东出虎狼关,继续劫掠西夏人丁。
总之,河西走廊的人口将会慢慢的增多。
听着堂中众人同样齐声呼喝:“大都护英明。”
李骁微微点头,继续说道:“甘肃既已设州列郡,那么有些规矩也要改一改了。”
“本都意欲在甘肃新设一封疆之位,名为‘巡抚’,主掌甘肃民政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