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五回:贪&爱
第五百二十五回:贪&爱 (第1/2页)「也许爱欲和贪欲本就是一回事。」
仿佛议论文般开门见山的观点,是这一章节的第一句话。
莫惟明皱起眉,继续读了下去。
最初产生这样的念头,是在我提笔更早的时候。大约有几十年前了,我也不大记得。说来有趣,自打我与暮相识后,只经历这般短暂的时间,我的思想竟是比以往经历的人生更加通透。这位朋友却说,我所有的思想都源于我出生至今的积累,不过是到了时候。这便是所谓的厚积薄发。
我向来认为,人都是贪婪的,这一点认知从我出生起就未曾动摇。往后我所经历的种种更加将此观点反复佐证。我并不否认妖怪亦是贪婪之物,因为他们的兽性更重,如动物般服从于自我生存的本能。而大部分时间,人类这一群体的需求会高于对生存的基本欲望。我曾最为介怀的一点,便是我确认任何人——没错,任何个体,都无法通过贪欲的考验。
但我逐渐意识到一个事实。那便是,人类的寿命实在过于短暂。的确有许多朝生暮死之物,但它们便不如人类这般充满欲念。大概是因为它们的生命更短,余生只有繁衍一事,是与生俱来的使命。而人类的「短暂」,恰好能让他们萌生出更多意识,却又没有足够的寿命支撑。于是信仰应运而生,代代相传,欲望薪火不息。
人类的宗教典籍中,对于爱结与欲结的定义常有争议。暮对此感到困惑,很想明白分歧的根源究竟是什么。而我已经很老了,食欲衰退,只喜欢眯着眼睛躺在床上晒太阳。他依然热忱,依然年轻——至少我活在他这个岁数时,是这么感知的。我不知接下来是否有能力跟着他走下去,见证他解开最终谜题的瞬间,但我已有幸知道,他距离答案更近了一步。
那便是,他忽然告知我,他似乎明白这之中的区别究竟是什么。
它们兴许并无本质的区别。
暮是从某个项目中得到灵感的。是我告诉他,名字是极为重要、极为可怕的东西。大多数时候,它会伴随你的一生,成为你挥之不去的某种烙印,对你的灵魂施加影响。而当那个孩子被父母取艾字为名时,未来或许已经注定。
小艾的母亲因故离世,父亲对妻女的爱浓烈到病态的程度。最终,她成为「容器」的核心,附体之灵。而那容器的制造方法,来自我现在栖身的这片土地上的、更加古老的一位逝者朋友留下的研究。说来有趣,那家伙曾满口谰语妄言,却笃定我必会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之人。而我已垂垂老矣,并未见其印证,兴许足以证明他是个诳语之徒。
还是写回那可怜女孩的可怜父亲吧。有人说他是个无情的男人,竟连自己女儿的死都可以利用。更有人说,他兴许在女儿生前就已经将目光瞄准这个项目,即便以爱女为代价。不,应该说是「必要条件」更加贴切。
但也许这并不矛盾,它们本就可以是一体的。暮对外宣称,这位学者是因痛失妻女,一心将全部的精力投入研究,失了心,才会对大家重要的成果下手。可是,想要将成果据为己有的贪欲也好,对妻女深沉真切的爱欲也好……看似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下彼此催生,互为理由,才促成这一悲惨的后果。
悲惨吗?也未必。也许对他个人而言的确是足够悲惨的命运。不过,这个基地里塞满了残破不堪的灵魂,并不在意这单一个体能改变什么。可他的确对我的朋友造成影响。我听他说这些话时,他仍难以掩饰自己话语中的激动与急切。
爱,贪婪——也许是可以被合称为贪欲的。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词才是完整的。这种完整性,包括狭义与广义,具象与抽象。暮告诉我,在这个过程中他明白了,爱欲可以被这样理解:特指对感官的贪恋,如色、声、香、味、触,其核心是对愉悦的黏着。
也就是说,爱欲正是三毒之中,贪欲的一种体现。贪欲则更为广义,涵盖对一切存在的贪求,包括物质、精神,甚至「存在本身」的执着。在十二因缘中,对爱的渴求被视为轮回的根本动力,也是「苦」的直接因。
也就是说,它们均以「执着」为本质,属于「贪」的范畴;皆以「无明」为根源,导致众生陷入轮回。
听闻朋友的说法,我强撑着一把老骨头,按照我的理解展开了深入的探索。果然方向对了,效率便得以提升。我急于写下我心之所想,便不将原始资料再次展开。我发现,爱欲本义是「染色」,强调心被外境染着;贪欲本义是「焦渴」,比喻欲望如干渴者求水般无止境。
上座部佛教更强调贪欲作为轮回根源,即十二因缘中的第八支;大乘佛教则细分贪的类型,将爱欲视为感官贪,而贪欲上升为对「法」,也就是「现象」的执着。一切欲望的本质都是「苦」。无论是感官之爱还是广义贪求,皆源于「无明」导致的「我执」,是自我的幻觉。这种根本共性使二者在修行对治中被统摄于「断贪」的范畴。
简言之,爱欲与贪欲的混淆源于欲望本质的共性,但二者的差异在于执着对象与层次。欲界执感官,色界执清净,无色界执空寂。对治感官贪需修「不净观」或「离欲」;对治深层贪执需彻悟「无我」与「缘起」。
也就是说,行断、离、灭,并非层层递进的关系。那位老朋友从那个世界,传达给我的讯息过于有限,我今日方才明悟。至少,断与离并不需要讲求先后顺序。兴许,灭正是这二者的结合。行灭者,出于三界。这大胆的猜想,不禁让暮也感到一丝震撼。他甚至说,灭兴许是一种超越断与离的、比这二者更彻底的、智慧的直接作用。
「毕竟三界本质是众生不同层次的贪着。也许真正的解脱并非逃到某个更好的世界,而是连脱离三界的念头也放下。即心经所言,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