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2章 拦阻降落
第1482章 拦阻降落 (第2/2页)一小时后,基地数据分析中心。
巨大的屏幕上已经显示出了刚才任务的各种参数曲线,技术人员正在忙碌地整理数据,不时低声讨论着。
“从传感器记录来看,导弹的脱离和点火过程一切正常。”常浩南走到主控台前,调出了导弹发射前后的关键数据:“你在11500米高度的感觉如何?”
郑辉思考了一下,回答道:
“在这个高度下,飞机的动力表现非常出色,即便速度达到1650公里每小时,我仍然感觉发动机有充足的推力储备……总之在有足够时间爬升和加速的前提下,构成发射条件并不成问题。”
“但在低空呢?”常浩南敏锐地追问,“我注意到你在6000米以下的高度时,操作输入明显增多了。”
郑辉点点头:“是的,在相对低的高度,尤其是6000米以下,即使导弹挂在机腹中线位置,也能明显感觉到额外的飞行阻力。”
稍微停顿一下之后,他继续补充道:
“操作手感……怎么说呢,就像飞机突然变沉了。”
王炜插话道:
“从刚刚收集到的数据看,这种阻力增加主要集中在亚音速阶段。一旦突破音障,情况反而会好转。”
常浩南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曲线,若有所思:
“这符合乘波体的气动特性,吻切锥设计重点优化了马赫数5以上的升力系数,在更低的速度,尤其亚音速下主要提供的是阻力。”
说完之后,又突然转向技术人员:“把飞行迎角和速度的关联曲线调出来。”
一名上尉军官迅速操作,几条新的数据曲线随之呈现出来。
常浩南盯着看了一会儿,然后走到屏幕前,拿起一根伸缩天线指向其中一条:“在亚音速,尤其是800公里每小时以下的范围内,带弹飞机的操控特性主要受飞行迎角影响,而非速度本身。”
他转向毕奉春和飞行员们:“你们看这里——当飞机在爬升过程中,虽然速度有所降低,但控制响应反而更加线性。这是因为较大的迎角改变了弹体周围的流场分布。”
毕奉春若有所思:“所以问题不在于速度本身,而在于飞行姿态?”
“正是如此。”常浩南肯定地说,“针对这个问题,我有两个改进建议。”
他拿起一支笔,在白板上画了起来,
“第一,从我们弹药研制方的角度来讲,未来的导弹可以加装一个发射后可抛的整流罩,在亚音速阶段改善气动外形。”
他的画功这些年总算有了些进步,虽然还是很难称得上好看,但至少不至于在别人面前露怯。
“第二,载机方面……考虑到弹射型航母没办法给飞机施加初始迎角,所以歼15的前起落架可能需要一定的突伸能力,这样在弹射起飞时能获得更大的升力保障。”
如果换成另外一个搞导弹的人,开口就要求飞机为了适应武器而做出什么什么样的变化,那大家基本不会太当回事。
但眼前这位显然不一样。
王炜眼睛一亮:“突伸式前起?就像美国人的F-35C那样?”
常浩南点点头:“原理类似,但具体设计肯定会有所不同,这样可以在不增加甲板风的情况下,提高离舰时的安全余度。”
讨论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技术人员记录下了大量改进意见。
会议结束时,夕阳已经西斜,为基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
那架午后起飞的电子战飞机刚好从远处的云层中现身,对准跑道缓缓下降高度。
作为飞行员,郑辉和林书岩最先走出会议室,而其他人还需要继续整理数据。
两人的影子被拉得很长。
林书岩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身体:“今天真是收获满满啊。常院士果然名不虚传,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的关键。”
郑辉点点头:“是啊……”
他和常浩南之间的关系仍然只有少数基地领导知道,并且也没必要大肆声张。
林书岩只以为对方的注意力不在这个话题上面,于是顺着郑辉的目光望向远处正在施工的二号跑道:“等电磁弹射器装好了,等16号舰出海了……到时候,咱们就是中国第一批真正的舰载机飞行员了。”
郑辉这才回过神来。
电磁弹射装置在暮色下显得格外壮观。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中国的航母编队驰骋在远海,而他们,将是那支钢铁雄鹰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