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宋仁宗,百事不会只有仁(北宋历史)
第52章 宋仁宗,百事不会只有仁(北宋历史) (第2/2页)“有人说‘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两陲,费累百万;然帝性恭俭寡欲,故取民之制,不至掊克’,这是忽略了与辽所增的币,与西夏增的赐实则都出于民,那是赵祯节俭出的?”
“赵祯倘若有本事,他就自己种田织衣,由自己来给辽人增币、夏国增赐,否则别拿从百姓那征来的税赋去成就他的恭俭仁德之名!”
供给辽人的岁币,给西夏人赐的银、绢、茶等物都出自百姓,赵祯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不过是他自己少享受了一些,这也能算是赵祯恭俭仁德?
在李念看来,恭俭个屁,仁德个屁,真正恭俭仁德的是供养了这帮王八蛋的宋朝百姓。
该歌颂的是劳苦大众,而不是赵祯这高高在上的帝王。
什么半夜里想喝羊肉汤,但不忍心劳烦人,怕成为定例,所以忍耐住了?
咋不想想天下间有多少宋人百姓半夜里饿肚子,也只能忍着。
而且,他们可不会奢想有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汤,一碗清粥就足以。
就这破事还能被记录下来,成为赵祯仁德的事迹。
且要这些仁德有多少用?
有本事打败辽国,夺回燕云,灭掉西夏,统一交趾,从此不用给岁币,减少百姓负担才是真仁德。
始皇等人看到李念有些愤怒,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
李念平复下情绪,向始皇行礼:“臣失仪,请陛下责罚!”
对李念会生气会动怒,始皇不仅不在意,心里还挺满意,说明这小子还是个性情中人,要是某天这小子变得喜怒不形于色,他反而会心生戒备。
始皇也不会真的责罚李念,道:“就罚你继续讲说这北宋之事!”
“臣遵旨!”
李念道:“对这赵祯的评价,臣认为‘仁宗皇帝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宋仁宗虽恭俭,而治乱相半,不足道也……’、‘仁宗之弊,患在废弛’等评价更中肯。”
“对于仁宗时少刑律,有人提出了一个看法,‘宋仁宗四十年中,君子小人相杂并进,河北西夏,日寻兵革,苟安之不暇,何暇致刑措哉?’”
确实,忙着处理和辽人、西夏等问题,根本没功夫对内致刑措。
“另有人评价:‘仁宗之世,宋尚称盛,元昊骚扰西陲,得一良将以平之,犹为易事。’”
“‘仁宗之驾驭中外,未尝不明,而失之于柔……仁宗以仁称,吾谓乃妇人之仁,非明主之仁。’”
始皇等人听了这评价后,都点了点头,这便是宋仁宗这“仁”有问题的地方,其“仁”非帝王明君之仁。
明君之仁当是利于国利于民,能为国为民谋利,而非被一群外国人和一群既得利益者吹捧为仁。
“赵祯能即位,原因很简单,他前面的那几位兄长都死了,只剩他一个,赵恒若不选他,那就只能从宗室过继。”
王翦好奇道:“那赵恒有几子,除赵祯,都死了不成?”
身为皇帝,应该儿子挺多的吧,咋会死得只剩一个?
李念道:“据史载,赵恒有六子,前五个都早亡。”
蒙恬也来了兴趣,死一个很正常,可死了五个,这不太对劲吧。
对蒙恬的疑问,李念道:“不仅是赵恒六子死五,赵祯也同样如此,他有三子十三女,其中三子十一女皆早夭。”
就算宋朝孩童夭折率可能比其他朝代高,但这么个高法,委实离谱了点,生十六个子女,十四个都早夭。
再加上赵恒六子五夭,这其中必有问题!
始皇几人这时又想起李念说赵宋皇位传到了那位大书法家手中,那位大书法家便不是赵恒这一脉。
应是这赵祯绝嗣,遂从宗室过继了一位男丁继承皇位。
王翦道:“这么多皇子皇女夭折,事出必然有因。”
李念道:“事实上,不仅是赵恒、赵祯,宋神宗赵顼生十四子,其中也有八位早夭,宋哲宗生四女一子,两女一子早夭。反倒是大书法家,据说生有子女多达八十位,活下来的也不少,可惜遇到了‘靖康之耻’。”
赵佶之前,宋朝皇帝子嗣不昌,赵佶倒是生了很多,甚至被俘虏到金国时还在生。
“后世对此事有些猜想,猜测可能是宋皇宫内可能有放射性物质。”
王贲道:“何谓放射性物质?其竟能如此厉害,使人子嗣早夭?”
李念思考了下,以始皇等人能听懂的话解释道:“放射性物质是后世的一种称呼,在天地间自然存在的这类物品,一般看起来极为漂亮,有的在夜间可放光,若不知其危害,恐会当作珍宝。”
“放射性物质会一直向外释放肉眼不可见却能伤害人体的辐射,其不会立刻杀死人,而是使人体日渐消弱,最终才使人死亡。”
“且其对人体的伤害,还会累及子嗣,像父母长期受放射性物质影响,其更难怀上子嗣,即便怀上,所生子嗣出现畸形的概率也很高,更易夭折。”
始皇等人听后,在心中决定,之后要对皇宫、家里清查一番。
这放射性物质漂亮,夜里能发光,肯定有人当作奇珍珍藏,哪会想到这竟然是杀人利器。
蒙恬道:“子嗣尚未生出,这放射性物质为何能影响到?”
李念还未答,王绾代他答道:“子女乃父母阴阳交合而育,这放射性物质损害父母身体,使之阴阳受损,自然会影响子嗣。”
这么说也行,李念之前给始皇讲说基因、染色体时,也曾用阴阳二气来让始皇更易听懂。
李念笑道:“首相所言倒也不错。那赵宋皇宫中恐有放射性物品存在,被赵宋皇室当作珍宝放置于宫内,长年累月与放射性物品相处,自会出问题。”
始皇这时提出了一个问题:“那位……书法家为何不曾受影响?”
是啊,赵恒、赵祯、赵顼、宋哲宗都受了影响,为何那位大书法家不受?
还子嗣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