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三国:我不是刘辩 > 第三百三十六章:流民:那可是我的挚爱故乡,得加钱!

第三百三十六章:流民:那可是我的挚爱故乡,得加钱!

第三百三十六章:流民:那可是我的挚爱故乡,得加钱! (第2/2页)

似陈留郡这样的上郡,只要世家豪门不捣乱,郡守依照朝廷的政令,按部就班地凿渠修路,便能回馈张邈一份不低于“乙上”的岁末考评成绩。
  
  而进一步为张邈增添政绩的,则是来自南边的邻居陈国。
  
  刘宠在黄巾之乱前后趁乱积聚了老少流民不下二、三十万,初期流民们为求生存,只要一碗稀粥和一个庇护之所便心满意足,陈国的府库还能够承担这笔开支,并且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为陈国修建了许多防御设施。
  
  但随着黄巾之乱转瞬平定,天子下诏安抚四方流民,令其归家,由朝廷供给粮食,并给予免税政策,免费发放种子、农具,甚至将一部分被黄巾军屠戮后失去主人的田地分发给当地籍贯的百姓。
  
  这种政策自然吸引了逃散至陈国的流民,在最艰难的时刻,流民的诉求只是活着,但只要朝廷稍稍给予他们几分活着的希望,就没有人愿意成为流民。
  
  乡土情结是这个时代难以割舍的情感,尤其是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所以,得加钱!
  
  而朝廷也确实加钱了!
  
  返乡的福利已经足够优厚,若是愿意配合朝廷的政令,前往人口稀少地区,则会给予更优厚的福利和待遇。
  
  百姓们固然感谢陈王的庇护之恩,但他们在将诉求从活着提升至好好地活着的时,陈国却无法满足他们的诉求了。
  
  百姓们认为,他们是通过为陈国修建防御设施和开垦土地而得到的食物和居所,陈王对他们固然有恩,但他们也是以劳动换取了救济,他们感谢陈王,但也不认为自己对陈王有什么亏欠。
  
  不过刘宠自然不会让这些流民归乡,但他也开不起朝廷那么高的条件,甚至于几乎无法开价。
  
  中原之地固然富饶,但许多郡国的人口压力也不小。
  
  陈国仅九个县,便有足足154万人口!
  
  而陈国的土地开发率也几乎已经到达顶点,刘宠又哪里能给二、三十万流民分地?
  
  分本地百姓的地,只会进一步加剧矛盾。
  
  而豪族老爷们的地,自然是不可能分给百姓的,他还要指望着这些人如昔日南阳郡支持世祖光武帝那般支持自己呢!
  
  至于他这个陈王名下的田产,那就更不行了,没有了这些资产他如何募集兵丁、打造兵器、甲胄呢?
  
  执掌绣衣使者的贾诩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好计划,精挑细选了一批能说会道的绣衣直指,混入流民的队伍里鼓动长期被扣留的流民返乡,煽动流民与负责监管他们的兵卒不断发生矛盾,最终上升至流血冲突。
  
  尽管流民队伍被镇压,但要监管三十万流民,总有漏网之鱼,今天这一处十几人,明天那一处数十人,潜逃的流民不在少数,甚至还有不少陈国籍贯的百姓也因为耕田数量不足以养活全家而逃离。
  
  陈留郡便是在此情况下分到了一杯羹,数万流民涌向了17县合计87万人的陈留郡。
  
  当然,大多数流民的第一志愿都是返乡。
  
  但由于刘宠的扣留,流民们故乡的土地多半已经不归属于他们了。
  
  毕竟朝廷也不可能向陈国确认,哪些人沦为了流民,哪些人是亡故,失踪者自然只能一律按亡故计,而后将土地进行重新分配。
  
  各郡国都接收了一批重新回归百姓身份的黄巾贼,以及来自异地且愿意定居在此的流民,释放了少数人口密集郡国的人口压力,并充实了本郡国的人口。
  
  而且愿意背井离乡的流民,除了河北的黄巾重灾区外,多半是在籍贯地并无多少土地的贫农和世家豪门的佃户,以及少量被未曾入籍的隐户,鲜少有富农和大地主。
  
  既然家乡的土地已经被分配了,大多数从陈国逃离的流民在“加钱”的诱惑下,也都愿意留在陈留郡定居。
  
  故而陈留郡反倒是适合张邈这种求稳的人担任郡守。
  
  (3118字)
  
  ——
  
  注1:茶泡饭:《中国烹调大全·古食珍选录》写:“冒妾董小宛精于烹饪,性淡泊,对于甘肥之物质无一所好,每次吃饭,均以一小壶茶,温淘饭,此为古南京人之食俗,六朝时已有。”
  
  注2:毕谌:《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第一》: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
  
  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於其亲者,岂不亦忠於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