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违背祖宗的决定【4K】
第39章:违背祖宗的决定【4K】 (第1/2页)当众人的目光都看向自己时,说实话魏哲还是挺欣慰的。
魏哲不怕他们有野心,就怕这些人连追求成圣的动力都没有,那样他就真无计可施了。
其实有点追求是好事儿,否则这些士人到达一定程度后必然会陷入空虚。
如今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反而能让他们的人生变得更加充实。
最关键的是,有成圣这个目标高悬在上,这些人多少能会自我约束。
无需太多,只要他们能提高十分之一二的道德下限,那简直是苍生之幸。
毕竟在当下以及未来两千年时光中,士人大多数时候都是华夏的统治阶级。
这个群体的道德下限,那是真的能影响天下百姓的命运的。
《荀子·强国》有云:
堵不如疏,堵则溢,疏则顺。
对于这句司空见惯的俗语,魏哲如今总算是明白了。
因为这世上需要疏导的何止是洪水,过多的人力资源又何尝不是一种洪流?
要知道眼下不过才公元二世纪,整个地球最庞大的政治体恐怕就是华夏了。
假如后世历史学家的研究没错的话,眼下印度次大陆总人口也不过才一千万左右,并且在孔雀王朝灭亡之后就四分五裂,分成了一堆小国。
至于古罗马的人口按照专家所言倒是有六千万……当然,如果他们确实有那么多农业耕地、并且有用能够比拟杂交水稻的优质粮种的话!
不过有一点魏哲一直想不通,作为一个与大汉体量差不多的政治体,为什么古罗马的人口数据一直都只是推测,而没有切切实实的史料数据呢?
甚至根据欧美历史学家自己的研究,古罗马竟然很少进行人口统计,能几十年统计一次竟然都值得大书特书。
这点就很奇怪了,难道古罗马不需要收税么?
要知道华夏之地自从始皇帝平定六国开始,便将各地户籍都纳入掌控之中。
当年刘邦攻入长安,在所有人都争抢财货美人之际,唯独萧何抢先将秦朝统计的天下户籍、舆图搬到汉军大营,这才让刘邦在后来的征战中可以有的放矢。
也幸亏当年萧何将这些数据抢救下来,否则最后恐怕免不了被项羽付之一炬。
如此,魏哲也就没办法在洛阳藏书之中看见始皇帝二十七年的人口数据了。
即便始皇帝在位三十七年的漫长岁月中,只有那一年的户籍资料保存下来。
说实在的,当他在藏书阁翻到那些数字时,整个人从头到脚瞬间都麻了。
那是一种跨越岁月,见证历史的震撼与惊叹!
或许是始皇帝开得好头,无论是前汉还是本朝都继承了人口统计这个习惯。
并且还是一年一计,甚至是天下各郡每年上计数据的核心部分。
不得不说,和古罗马的统治艺术相比,两汉的统治水平都有些过于先进了。
但问题也就在这里,眼下华夏的版本有点太超前了。
大量的人力必然导致大量的智力出现,如果这个也可以被计量的话。
反正自文景之治后,这天下间的聪明人确实越来越多。
没办法当官,这些人便绞尽脑汁寻找出路。
或是钻研鬼神之事,或是沉迷长生,亦或者……研究如何造反!
不夸张的说,正是有了这些智者的加入,汉人的造反才开始成为一门艺术。
从口号到政治纲领,乃至于如何发展壮大都有了理论支持了。
其中集大成者,必然要属太平道无疑了!
一部《太平经》,半卷《屠龙术》。
啧啧,这些道人若是放在印度或埃及,恐怕怎么说能也弄个国王、法老当当。
只能说“原始道教”还是太过激进了,动辄就是造反,实在有点吓人。
不过话又说来,这是坏事也是好事。
还是那句话“堵不如疏”!
与其当这些人吃饱了闲着没事儿干,不如引导他们做点实事。
创造力也是力,虽然极难引导,但终究存在这种可能。
一个聪明人没办法改变社会,那一千人、一万个、十万个呢?
当数以百万个聪明的大脑都开动自己的智力,那将比单纯的武力还要恐怖!
说不定等魏哲开创的大魏帝国灭亡了,下一个朝代便完全是另一个模样了。
所以约束重要,引导也重要,后者尤其重要!
正当魏哲想着该如何把话题引到这上面去时,却见一个青年士子大胆出列。
“弟子扶风法正,拜见先生!”
说来法正的年龄正好又比司马懿大三岁,今年刚好十九。
其家乃关中大族,本来不至于来知行书院求学的,但谁让法氏倒霉呢。
法正之祖名为法雄,一路从郡吏官至南郡太守。
本朝安帝时青州有海贼张伯路作乱,袭扰沿海数郡,影响甚坏,故此朝堂急召法雄为青州刺史,调集幽、冀两州各郡兵马数万人征剿,最终击败张伯路。
也正是从法雄开始,扶风法氏开始跻身士族之列。
而法雄死后其子法真虽然没有出仕,但反而让扶风法氏更上一层楼,成为关西名门。
原因无他,只因法真在经学上成就甚大,在对于诸子百家经典以及谶纬之学都颇有造诣,以清高而著称,乃是罕见的关西大儒。
要知道在关系这地方族中出过两千石不算什么,但能出一个大儒就难得了。
于是凭借祖、父积累下的底蕴,法真之子法衍年纪轻轻便“举孝廉”,后迁司徒掾、廷尉左监,眼看着就要化家族底蕴为政治资本了。
却没想到扶风法氏在将要腾飞的前夜,法衍病逝在任上。
这让法真这个老头深受打击,最早于中平五年去世,时年八十九岁。
结果法正一个弱冠少年就这样早早的支撑门户。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随后扶风郡屡遭兵灾、战乱。
再加上今年又正逢关中大旱,于是法正心一横,不得不做出一个违反祖宗的决定,举家迁往邺州,拜入知行书院门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