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章 太子不在京城,崇祯怎么也不上朝了?
第二百八十章 太子不在京城,崇祯怎么也不上朝了? (第2/2页)他先是在京城外的道观待了十天左右,据说是在那里求仙问道。
之后虽然回宫了,不过一回来就一直待在后宫,同样没有上朝。
哪怕有朝臣求见,崇祯也从不搭理。
这让大臣们忧心忡忡。
大家都在猜测皇帝这是怎么了?
怎么太子一离开,皇帝就不上朝了?
是身体不适,还是真的只想求仙问道?
但好在京城还有内阁处理政务,所以暂时没出什么乱子。
内阁的大臣们每日都在忙碌着,处理着各种繁琐的事务,尽力维持着朝廷的正常运转。
犹豫一下之后,李邦华打算先去找内阁商量此事,因为他担心自己也见不到崇祯。
紧接着他二话不说,直接将奏疏揣在怀里,然后直接奔着皇宫而去。
一路上,他的心情格外沉重,脚步也显得有些急促。
他不知道内阁的大臣们会做出怎样的决定,也不知道这件事最终会如何收场。
与此同时,内阁值房之内,四位内阁大臣正各自沉浸于繁杂的公务之中,手中的毛笔在宣纸上沙沙作响。
各种奏章、文书在他们面前堆积如山,仿佛一座座等待他们去攻克的山丘。
自打朱慈烺雷厉风行地对内阁进行了一番整顿之后,这内阁里的气氛,如今也是渐渐变得和谐融洽起来。
以前的时候,在这内阁之中,几位内阁大臣彼此之间都在明争暗斗。
空气中时常弥漫着一股紧张而又微妙的火药味。
这就导致有时候连国家大事都会耽误。
可如今,情况已然大不相同。
虽说他们心底偶尔还是会闪过一些私心杂念,但比起从前那剑拔弩张、互相倾轧的模样,实在是好了太多太多。
即便在处理政务时,彼此之间出现了不同的意见,也会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商量探讨。
再也不会像从前那样,借着意见不合的由头,肆意打压对方,搞得内阁里乌烟瘴气。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之前朱慈烺杀的人太多了.
然后他们就怕了!
他们害怕要是再搞党争的话,下一个死的可能就是他们了。
比如说什么内阁大臣位极人臣,之前的周延儒不也是位极人臣吗?
还不是说杀就杀了?
再真正强势的皇权面前,哪怕是位极人臣的内阁大臣,也是随时可以被‘处理’的角色。
此时的内阁,安静得仿佛能听见每个人的呼吸声。
几位大臣都全神贯注地埋头于手中的事务,唯有那偶尔传来的翻动纸张的细微声响会打破这份宁静。
然而,这份宁静并未持续太久。
因为就在这时,门口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一个小太监跑了进来,气喘吁吁地禀报道:
“诸位大人,兵部尚书李邦华李大人求见,说是陕西那边有重要军务,要和大人们商议。”
听到这话,正在专心致志批阅奏疏的薛国观率先放下了手中的毛笔。
然后微微抬起头,目光中带着一丝疑惑道:
“陕西送来的军报?”
小太监赶忙躬身,小心翼翼地说道:
“李大人是这么说的,而且李大人看起来十分着急,想必是事情万分紧急。”
这话一出口,薛国观心中顿时“咯噔”一下,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他深知陕西那边向来是局势复杂之地,如今李邦华如此着急地求见,必然是那边出了大事。
莫不是潼关丢了?
想到这里,薛国观不敢有丝毫耽搁,连忙说道:
“快李大人进来。”
小太监听到这话,也不敢有片刻停留,立刻转身匆匆离开了。
与此同时,其他三位内阁大臣也纷纷放下了手中的笔,然后抬起头来,彼此对视了一眼,眼神中满是凝重。
他们都是心思聪慧之人,自然明白李邦华在这个时候突然来到这里,还带着陕西发来的紧急军报,肯定是陕西那边出了天大的事情。
要知道在如今这个之后,他们最为担忧的便是陕西出事。
因为陕西一旦有变,极有可能意味着李自成已经攻破了潼关,进而进入陕西腹地。
倘若真是如此,那么朝廷之前精心布局的针对农民军的战略将会瞬间化为泡影。
毕竟一旦李自成进入陕西,他既可以选择挥师北上,直逼山西,也可以选择南下四川。
而一旦他去了四川,那局势将会变得更加复杂棘手,想要再对付他,可就难上加难了。
就在众人各自思绪万千、胡思乱想之际,李邦华终于匆匆走了进来。
他神色匆匆,脚步急促,刚一踏入内阁值房便迫不及待地举起手中的奏疏大声道:
“诸位,快来看看!这是孙传庭刚刚从陕西发来的奏疏,说是李自成要投降!”
什么?
听到这话,四位内阁大臣顿时面面相觑,脸上满是惊愕之色。
不过他们倒不是因为李自成要投降这件事本身而感到惊讶,毕竟投降这事儿李自成都干过六次了。
他那反复无常的名声早已传遍天下,投降有什么好惊讶的?
真正让他们感到惊讶的是,这件事为何要大费周章地送到京城来?
毕竟谁都知道,李自成这肯定是在诈降!
既然是诈降,直接无视不就好了?
然后继续该干什么干什么,就当这件事没有发生过!
即便朝廷之前曾下过圣旨,明确表示一定要接受农民军的投降,但这种事情也要分场合、看时机啊!
对于这种一眼假的事情,就算孙传庭假装没收到李自成的降表,然后继续按照原计划驻守潼关,也不会有人真的去怪罪孙传庭啊!
很明显,这几位内阁大臣此刻完全是一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模样。
或许在当下,他们确实不会因为这件事去责怪孙传庭,哪怕是崇祯或者朱慈烺知道了也是如此!
毕竟李自成确实没有任何信誉可言!
但是话说回来,谁能保证以后不会有人拿这件事大做文章,借此攻击孙传庭呢?
毕竟这可是抗旨大罪,轻则罢官、重则砍头!
当然,这些念头只是在他们脑海中一闪而过,并没有人仔细考虑这么做的后果。
随即下一秒,那封奏疏便被送到了薛国观手里。
薛国观也没有犹豫,直接就打开奏疏,然后快速地浏览了起来。
紧接着,薛国观的眉头却渐渐皱了起来,因为李自成这次开出的投降条件,可谓是“诚意满满”。
他先是下令撤兵,然后又送了一万人过来作为投降朝廷的诚意。
最后竟然只要求一个总兵的位置,就愿意率领部下投降朝廷,并且还愿意协助朝廷将他麾下的农民军迁移到辽东。
说实话,这样的条件从表面上看,基本上没什么可挑剔的地方,简直让人难以拒绝。
然而谁都知道,这根本就不是李自成的真心实意,而是他精心策划的一个阴谋。
等薛国观看完这封奏疏之后,奏疏被依次送到了其他人手里。
很快,四位内阁大臣都看过了这封奏疏,不过他们的脸色都不怎么好看,一个个神情颇为古怪,似乎在思索着李自成这次又有什么阴谋?
最终还是李邦华率先打破了沉默,只见他开口说道:
“既然几位大人都看过了奏疏的内容,那么有什么想法就直说吧。”
“不过本官还是觉得这应该是李自成的阴谋,他之所以这么做,无非是为了拖延时间,好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来谋划下一步的行动。”
“只是明知道这是李自成的阴谋,我们好像也无法拒绝他的投降。”
“毕竟之前陛下可是下过圣旨,但凡农民军投降都要接受,然后将他们送到辽东进行移民戍边。”
“估摸着孙传庭也是想到了这点,因此这才将这个消息送到了京城。”
这话一出口,四位内阁大臣的脸色变得更加古怪了起来。
因为谁都知道,这道圣旨其实并不是崇祯皇帝下的,而是朱慈烺下的。
不过当然,这已经不重要了。
因为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这道圣旨还是非常符合当下大明的国情的。
毕竟接受农民军的投降,然后将他们迁移到辽东,既能解决农民军这个心腹大患,又能充实辽东的边防力量,可谓是一举两得。
就在这时,薛国观终于开口道:
“李尚书说的没错,虽然这大概又是闯贼的一个阴谋,但话说回来,对于我们而言,其实也不是没有好处。”
“最起码可以试图迷惑一下闯贼,让他误以为我们真的接受了他的投降,从而让他放松警惕。”
“这样一来,负责驻守潼关的将士们也可以稍微休息一段时间。”
“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农民军投降朝廷!”
内阁大臣张志发听到这话,微微皱了皱眉头,看向薛国观道:
“这么说来,薛阁老是打算答应此事?”
薛国观连忙摇头道:
“这说的哪里话?闯贼投降可是有条件的,需得一个总兵的官职才可以。”
“而册封总兵这种事,可不是我们这些内阁大臣能够擅自做主的,当然是要禀报陛下了。”
可就在这时,突然有人小声嘀咕道:
“这件事情是不是要先禀报太子再做决断?毕竟之前太子离开之时可是说过,涉及军事要务都要先禀报于他。”
这话一出口,薛国观神色一怔,随即脸上闪过一丝尴尬之色。
因为他还真把这件事给忘了。
主要是朱慈烺此刻并不在京城,他就是想禀报,也没办法直接向朱慈烺禀报啊!